常用栏目
关税谈判悬而未决下的航运市场:波动加剧、供需错配与中小航商的生存挑战

一、关税谈判僵局:政策不确定性如何撕裂市场信心

  1. 谈判时间线拉长,预期管理失效

    • 特朗普的“7月4日目标”落空: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公开表示希望在独立日前签署新贸易协议,但因双方在农产品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核心议题上分歧严重,谈判大限被推迟至9月。这一“预期落差”直接导致市场情绪从“谨慎乐观”转向“深度观望”。

    • 历史对比:2019年关税博弈的教训:2019年中美贸易战期间,关税政策反复摇摆曾引发跨太平洋航线运价3个月内暴涨400%,随后因需求不足暴跌60%。当前市场对政策“狼来了”效应高度敏感,任何风吹草动均可能触发连锁反应。

  2. 政策工具箱的“双刃剑”效应

    • 关税豁免的“限时游戏”:美国可能对部分中国商品(如电子产品、纺织品)实施临时关税豁免(如8月14日截止),但豁免清单范围、期限均不明确。出货商为规避风险,可能选择“延迟发货”而非“抢运”,进一步压制短期需求。

    • 长协运价的“虚假繁荣”:尽管长协价格因运力紧张同步上涨,但中小货主因货量不稳定难以享受长协优势,更多依赖即期市场,导致运价波动对其影响更直接。

二、供需错配:船公司“豪赌”与货主“躺平”的对决

  1. 供给端:船公司的“运力泡沫”实验

    • 大型船公司的“抢运”豪赌:赫伯罗特、马士基等重启PNX、TP9等航线,部署8000TEU以上大型船舶,试图通过规模效应压低成本。然而,SEA3航线首航后2次航次被取消,暴露其“先投舱、再观望”的赌徒心理。

    • 中小航商的“逆势抄底”:合德海运、Emirates Shipping Lines等新增HDS3、“Sun Chief Express”等航线,部署2700-4400TEU中小型船舶,瞄准大型船公司忽视的细分市场(如冷链、危险品)。但若运价持续下跌,其轻资产模式(如短期租船)可能因租金成本刚性而率先亏损。

  2. 需求端:货主的“观望经济学”

    • 出口商的“延迟发货”策略:面对关税政策不确定性,30%以上中国出口商选择推迟7月发货计划,转而通过越南、墨西哥等第三地转口贸易规避风险。这直接导致跨太平洋航线货量环比下滑15%。

    • 货代的“套利困境”:传统货代通过“低买高卖”运价差盈利,但当前运价日均波动超5%,套利空间被压缩。部分货代被迫转型为“物流服务商”,提供清关、仓储等增值服务以维持利润。

三、运价崩塌:7月“空班潮”与中小航商的生死劫

  1. 即期运价“自由落体”

    • 数据冲击: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显示,跨太平洋航线运价从6月高峰的8000美元/FEU跌至7月初的4800美元/FEU,跌幅达40%。部分航线(如上海—洛杉矶)甚至出现“负运费”苗头(即船公司补贴货主发货)。

    • 成本倒挂危机:以4400TEU船舶为例,当前运价已覆盖燃油、港口费用等变动成本,但无法覆盖船舶折旧、贷款利息等固定成本。若运价跌破3500美元/FEU,中小航商将面临“发一艘亏一艘”的绝境。

  2. “空班”机制的双刃剑效应

    • 大型船公司的“灵活防御”:马士基、中远海运等通过“空班”机制(如先宣布空班再根据实际情况恢复航次)保守应对市场变化。6月以来,跨太平洋航线“空班”率已从5%升至12%,但此举进一步加剧市场运力紧张预期,形成“越空班、运价越跌”的恶性循环。

    • 中小航商的“被动牺牲”:合德海运的HDS3航线装载率不足60%,若7月运价继续下跌,其可能被迫取消50%以上航次,甚至退出跨太平洋市场。Emirates Shipping Lines则因依赖区域货代订单,抗风险能力更弱,或成为首批倒闭者。

四、破局之道: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协同进化

  1. 政策层面:建立运力预警机制

    • 政府与行业协会联动:中国交通运输部可联合国际航运公会(ICS)建立“关税政策—运力配置”联动模型,根据谈判进展提前3个月调整航线运力,避免“一刀切”式加舱。

    • 临时运力管制:在关税政策关键节点(如8月14日豁免截止前),对跨太平洋航线实施“运力配额制”,优先保障生鲜、医疗等紧急物资运输,稳定市场基本盘。

  2. 技术层面:数字化重构供应链韧性

    • AI运价预测系统:船公司可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如结合历史关税政策、运价波动数据)预测7-9月运价走势,动态调整运力投放。例如,马士基的“Maersk Spot”平台已实现运价实时更新,但需进一步开放给中小货主以提升透明度。

    • 区块链溯源技术:通过区块链记录货物从出厂到目的港的全流程信息,减少因关税政策变动导致的清关延误,降低货主观望情绪。

  3. 市场层面:从“零和博弈”到“生态共赢”

    • 大型船公司的“责任担当”:赫伯罗特、中远海运等应主动减少“空班”操作,通过与中小航商共享舱位(如“舱位互换协议”)提升整体运力利用率,避免市场过度波动。

    • 中小航商的“差异化突围”:合德海运可聚焦“电商快件”细分市场,与SHEIN、Temu等跨境电商平台合作,提供“72小时达”定制化服务;Emirates Shipping Lines则可联合中东货代,打造“中国—中东—北美”转口贸易通道,规避直接关税冲击。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关税谈判的悬而未决,本质是全球化退潮下大国博弈的缩影。航运业作为贸易的“毛细血管”,既需承受政策波动的直接冲击,也需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重构提升韧性。7月的“空班潮”或许只是序章,唯有政策、技术、市场三方协同,方能在惊涛骇浪中稳舵前行。


全国院校丨报名培训就搜#万洋船员管家www.hy151.cn
培训报名 找船就业 证书代办 补考报名 免费题库 体检预约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城南迎宾东路盛唐本部中心12层 电话:0595-28983355
福建盛唐船务集团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01715号-1 船员招聘网-船员培训-船员考试-万洋船员管家-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盛唐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