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船公司:联盟协作下的“抢运”豪赌
航线重启与运力加码
赫伯罗特:重启暂停三年的PNX航线,部署中型船舶(约4500TEU),瞄准关税政策变动前的“窗口期”抢运需求。
马士基与赫伯罗特(双子星联盟):联合启动TP9航线,部署6艘4500TEU船舶,挂靠厦门—釜山—长滩,通过联盟协作分摊风险,强化跨太平洋市场布局。
中远海运与东方海外(海洋联盟):重新启用SEA3航线,部署8000TEU船舶,试图以规模优势抢占市场份额,但首航后2次航次被取消,暴露运力配置与实际需求的错配。
策略逻辑:规模效应与政策对冲
规模经济驱动:大型船公司通过联盟协作实现运力共享,降低单航次成本(如TP9航线通过联盟分摊燃油、港口费用),同时利用大型船舶的单位成本优势(如8000TEU船舶较4500TEU船舶单位成本低15%-20%)压制中小航商。
政策博弈对冲:押注美国关税政策变动前的“抢运潮”,通过提前部署运力抢占市场份额,即使需求不及预期,也可通过“空班”机制灵活调整(如SEA3航线取消航次),将损失控制在联盟内部。
二、中小航运公司:逆势扩张的“差异化突围”
航线新增与市场渗透
合德海运:新增第三条跨太平洋航线HDS3,部署3艘2700-4400TEU集装箱船,14天直达洛杉矶港,初期以双周班运营,瞄准中小货主对灵活航次的需求。
Emirates Shipping Lines:重返跨太平洋市场,参与“Sun Chief Express”航线,通过与区域货代合作,提供定制化服务(如冷链运输、危险品专班),避开与大型船公司的直接竞争。
策略逻辑:灵活性与细分市场深耕
轻资产运营:中小航商通过租赁船舶(如合德海运的2700-4400TEU船舶多为短期租赁)降低资本支出,同时利用小型船舶的灵活性(如4400TEU船舶可挂靠更多中小港口)满足区域化需求。
服务差异化:聚焦大型船公司忽视的细分市场(如冷链、危险品、电商快件),通过“端到端”服务(如提供目的港清关、仓储配送)提升客户粘性,弥补运力规模劣势。
三、风险警示:运力泡沫与需求错配的双重挑战
大型船公司:规模陷阱与联盟脆弱性
运力过剩风险:SEA3航线首航后2次航次被取消,反映大型船公司对“抢运潮”预期过于乐观。若7月美国关税政策未如期调整,运力闲置率可能攀升,导致单位成本上升(如8000TEU船舶闲置一天成本超20万美元)。
联盟协作的局限性:双子星联盟与海洋联盟虽能分摊风险,但成员间利益诉求差异可能引发矛盾(如马士基可能优先保障自身货源,挤压赫伯罗特份额),削弱联盟稳定性。
中小航运公司:成本压力与市场波动
燃油成本攀升:中小航商多使用传统燃油船舶,而国际油价受地缘政治影响波动剧烈(如2025年6月布伦特原油价格突破90美元/桶),可能侵蚀利润空间。
需求不确定性:合德海运的HDS3航线依赖中小货主订单,但若关税政策导致出口商推迟发货,航次装载率可能不足50%,导致单航次亏损(如4400TEU船舶空载航行成本超10万美元/天)。
“空班”机制的双刃剑效应
短期灵活性:船公司通过“空班”机制(如先宣布空班再根据实际情况恢复航次)保守应对市场变化,比取消航次后重新上线更灵活,但长期可能损害客户信任(如货主因航次不稳定转向其他航商)。
市场信号混乱:频繁的“空班”与复航导致运价波动加剧(如SEA3航线运价一周内波动超15%),增加中小货主与货代的套期保值难度。
四、未来展望:策略调整与行业重构
大型船公司:从“规模扩张”到“效率优先”
数字化调度优化:利用AI算法预测需求(如根据历史关税政策变动数据建模),精准调整运力配置,减少“空班”频率。
绿色燃料转型:投资甲醇、氨燃料船舶(如马士基计划2030年前部署12艘甲醇动力船),降低碳排放成本,同时符合国际环保法规要求。
中小航运公司:从“逆势扩张”到“生态共建”
区域联盟合作:与本地港口、货代组建“微型联盟”(如合德海运与天津港合作推出“港航直通”服务),共享资源降低成本。
技术赋能服务: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运输全程可视化(如Emirates Shipping Lines的“Sun Chief Express”航线提供实时货物追踪),提升服务透明度。
行业趋势:从“零和博弈”到“共生共赢”
运力分层市场形成:大型船公司主导主干航线(如跨太平洋、亚欧航线),中小航商聚焦区域支线(如东南亚—北美西海岸),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政策与市场协同:船公司需与政府、行业协会合作,建立运力预警机制(如根据关税政策变动提前3个月调整航线计划),减少市场波动对行业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