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力激增的表象与实质
历史性运力纪录
2025年7月东向跨太平洋航线总运力预计达257万TEU,超越疫情高峰期(2022年4月214万TEU),创单月运力新高。这一数据背后,是船公司对“抢运潮”的激进押注:大型船公司主导加舱:赫伯罗特重启暂停三年的PNX航线,马士基与赫伯罗特在“双子星联盟”框架下启动TP9航线,中远海运与东方海外重新启用SEA3航线。
中小航商逆势扩张:合德海运新增第三条跨太平洋航线HDS3,部署3艘2700-4400TEU集装箱船;Emirates Shipping Lines重返市场,参与“Sun Chief Express”航线。
非市场驱动的“运力泡沫”
与历史运力高峰不同,此次增长并非由需求端推动,而是船公司基于以下预期主动加舱:关税博弈下的抢运预期:美国可能于7月9日恢复对华高额关税,出货商与货代普遍观望,但船公司押注“关税豁免窗口期”(如8月14日截止)前的集中出货。
运力配置的“赌徒心理”:船公司通过“空班”机制灵活调整运力(如SEA3航线首航后已取消2次航次),但整体运力贡献有限,中小航商首当其冲面临风险。
二、需求端观望与运价崩塌
出货商与货代的“观望策略”
关税政策不确定性:特朗普政府可能签署新贸易协议,但政策悬而未决导致市场弥漫“不确定”焦虑。出货商推迟订单,货代减少即期订舱,导致6月下旬以来即期运价大幅回调,部分航线价格下跌超40%。
历史对比与现实反差:2025年5月中旬,中美曾达成90天关税暂停协议,引发运力紧急恢复,但此次政策突变未重现,市场反应更为谨慎。
运价崩塌的连锁反应
即期运价暴跌: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显示,跨太平洋航线运价从高位回落,部分航线跌幅超40%。
长协运价承压:尽管长协价格同步上涨,但相较于现货市场的剧烈波动,长协机制可提供稳定舱位保障,但中小货主因货量不稳定难以享受长协优势。
三、船公司策略分化与风险暴露
大型船公司:联盟协作与航线复航
“双子星联盟”的TP9航线:马士基与赫伯罗特部署6艘4500TEU船舶,挂靠厦门—釜山—长滩,通过联盟协作分摊风险。
海洋联盟的SEA3航线:中远海运与东方海外部署8000TEU船舶,但首航后2次航次被取消,反映市场对“抢运潮”预期的落空。
中小航商:逆势扩张与生存挑战
合德海运的HDS3航线:计划部署3艘2700-4400TEU船舶,14天直达洛杉矶港,初期以双周班运营。但中小航商运力有限,难以应对运价持续下跌。
德翔海运的困境:作为区域性航商,德翔海运在运力激增中面临更大压力,若运价持续下跌,可能被迫取消更多航次。
“空班”机制的灵活与局限
运力调整的灵活性:船公司通过“空班”机制保守应对市场变化,如先宣布空班再根据实际情况恢复航次,比取消航次后重新上线更灵活。
中小航商的脆弱性:若运价持续下跌,7月可能出现更多空班安排,中小航商因运力规模有限,将首当其冲面临经营风险。
四、市场展望: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
短期风险:运力泡沫与价格战
供需错配加剧:供给端一意孤行加舱,需求端步为营观望,关税博弈放大市场波动性。7月可能成为“运力泡沫”集中释放期,或船公司精准踩点的赌赢式投舱,结果有待验证。
运价下行压力:若“抢运潮”未达预期,运价可能进一步下跌,中小航商可能被迫降价竞争,引发价格战。
长期趋势:政策、技术与市场重构
政策不确定性持续:中美关税政策博弈将成为新常态,船公司需适应政策波动,通过灵活运力配置降低风险。
技术驱动效率提升:数字化调度系统普及使船舶闲置率从5%降至2.5%,运力利用率提升至72%,单位成本下降8%,技术革新将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
市场重构与联盟协作:大型船公司通过联盟协作分摊风险,中小航商需聚焦细分市场,通过差异化服务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