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上海——当“马士基伊达尔戈”号集装箱船以经济航速穿越东海,船长王振华盯着驾驶舱的电子屏,屏幕上的“宁波舟山港进港序号:08”与预计靠泊时间“19:30”分秒不差。这一幕,标志着中国航运业正以“集装箱海运准点降本”计划为支点,撬动全球供应链效率的革命性变革。
破局:从“抢船位”到“排班表”
传统航运模式下,“先到先得”的潜规则迫使船舶竞速航行,但抵达后却常因锚地拥堵被迫等待。以青岛至宁波航线为例,船舶平均待泊时间曾长达12.6小时,燃油浪费与碳排放居高不下。2023年12月,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在浙江沿海启动改革试点,通过打通8大枢纽港的作业信息,为集装箱船编制精确到分钟的“数字时刻表”。
“现在,船舶在上一港离泊时就能收到下一港的进港序号。”浙江海事局指挥中心副主任王冠宇介绍,系统通过“一号”(进港序号)、“一区”(交通组织区)、“两线”(编队线、引航线)实现全流程智能调度。以马士基2M美东二线为例,其平均等泊时间从超30小时压缩至6小时,准班率从不足30%跃升至77%。
降本:每年省下2.6亿元的“时间账”
这张“时刻表”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真金白银的节约。数据显示,试点计划实施以来:
船舶待港时间累计减少6600小时,相当于为行业新增350艘次船舶的运力;
燃油消耗下降2.4万吨,减少碳排放7.5万吨,相当于种植400万棵冷杉的碳汇量;
企业营运成本降低2.6亿元,宁波远洋运输公司副总经理陈加挺算了一笔账:“一艘船在锚地等待一天的成本是8万元,现在准点率提升后,我们省下的钱直接转化为利润。”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供应链的稳定性。中远海运调度部经理李桂香指出,过去因船舶延误导致的工厂停工、货架缺货等问题,如今因准点率提升得到大幅缓解。“在宁波舟山港,近2/3的集装箱实现‘船到即走’,货物周转速度提升40%。”
绿色:经济航速背后的“双碳”密码
当船舶告别“全速冲刺”,经济航速带来的减排效应令人瞩目。以“马士基伊达尔戈”号为例,其本航次通过优化航速节省燃油57吨,减少碳排放176.7吨。这种“慢即是快”的逻辑,正推动行业向绿色转型:
LNG燃料加注网络扩张:深圳盐田港上半年LNG加注量超31万立方米,产值近7亿元,吸引更多船舶选择清洁能源;
智能装载系统普及:中联航运为船舶配备货物含水量实时监测装置,将镍矿液化风险降低60%,避免因事故导致的额外碳排放;
岸电设施覆盖提升:厦门港80%以上营运船舶安装岸电受电设备,单位能耗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协同:从“单点突破”到“全球组网”
改革的红利正在从沿海向内河、从国内向国际蔓延。在长江黄金水道,沙颍河航道通过“远程驾控+自主航行”技术,将千吨级船舶通航效率提升20%;在西部陆海新通道,遵义臻鑫进出口公司采用“一单制”多式联运,从澳大利亚进口粮食的运输时效缩短15天,综合成本降低40%。
国际舞台上,中国方案正成为全球标杆。2024年11月,温州港加入“准点降本”计划后,全国8大枢纽港、7家航运公司实现数据互通。浙江海事局局长陈贤透露,下一步计划将经验推广至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我们正在与新加坡、迪拜等港口探讨建立‘数字航运走廊’,让全球供应链共享中国智慧。”
未来:一张“时刻表”的无限可能
当航运业告别“靠天吃饭”的粗放模式,精准调度正催生新的商业生态:
金融创新:陆海新通道的数字提单平台支持企业以20%货款质押融资,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周转难题;
技术赋能:金沙江航道通过“散货集运+空轨翻坝”技术,破解“高坝碍航”难题,运输效率提升3倍;
政策突破:青岛自贸片区推出“海船营运一件事”审批改革,将7项高频事项办理时间从15天压缩至2天。
“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供应链治理体系的重构。”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指出,当航运业从“规模竞争”转向“效率竞争”,中国正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化的创新,重新定义全球贸易的“中国速度”。
此刻,东海的浪花拍打着“马士基伊达尔戈”号的船舷,船长王振华按下引航按钮,船舶稳稳驶向码头。在他的视野中,不仅是宁波舟山港的灯火,更是一个高效、绿色、韧性的全球航运新时代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