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 凌晨3时20分,浙江舟山嵊泗列岛以东海域——一艘载重万吨的多用途船“海联XX”轮与一艘小型渔船“浙嵊渔XXXX”在浓雾中发生剧烈碰撞,导致渔船当场解体沉没,多用途船船体破损进水后迅速坐沉,船上14名船员全部落水。截至发稿前,12人获救,2人失踪,东海海域正展开大规模海空联合搜救。
事故经过:浓雾中的致命相遇
据初步调查,事发时海域能见度不足500米,两船均未开启有效避碰设备。“海联XX”轮(总吨8000,载运钢材)从上海港驶往温州,航速12节;渔船“浙嵊渔XXXX”(总吨80,作业类型为拖网)正在返港途中。
凌晨3时18分,两船雷达信号首次重叠,但因值班船员未及时采取避让措施,3分20秒后发生剧烈碰撞:渔船船艏直接撞入多用途船右舷机舱区域,导致多用途船船体撕裂,渔船则被拦腰截断,瞬间解体沉没。
碰撞后,“海联XX”轮因机舱进水失去动力,船体迅速倾斜,10分钟内坐沉至海面以下5米处。船上14名船员(含2名外籍船员)全部落水,其中8人抓住救生筏,6人漂浮在海面。
紧急救援:海空联动与生死时速
事故发生后,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立即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协调海事、渔政、海警、东海救助局及周边商渔船展开立体救援:
3时25分:距事发地最近的渔船“浙普渔XXXX”率先抵达,救起3名落水船员,其中1人因体温过低陷入昏迷。
4时10分:东海救助局专业救助船“东海救117”轮抵达现场,通过声呐定位发现沉船位置,并投放潜水员确认无被困人员。
5时30分:一架交通运输部救助直升机从上海起飞,通过热成像仪锁定剩余落水人员,利用绞车吊运救起4人,其中包括1名外籍船员。
截至15日12时:共有12人获救(其中2人重伤),2人失踪。搜救范围已扩大至200平方海里,3艘潜艇支援船、10余架无人机及20艘过往商船参与搜寻。
原因初探:人为疏忽与设备缺陷交织
根据现场勘查和船员陈述,事故可能由多重因素导致:
避碰设备失效:多用途船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未正常开启,渔船雷达信号模糊,两船均未及时察觉碰撞风险。
值班瞭望缺失:多用途船大副在碰撞前10分钟离开驾驶台,渔船仅1名船员值班,违反《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关于“瞭望人员配备”的规定。
浓雾应对不足:两船均未按要求减速航行或开启雾号,渔船甚至未悬挂雾灯,进一步加剧危险。
船体结构隐患:多用途船机舱区域存在焊接缺陷,碰撞后裂缝迅速扩大,导致进水失控。
行业警示:商渔船碰撞何时休?
此次事故再次暴露商渔船碰撞这一全球性难题。据统计,2025年1月至10月,中国沿海已发生商渔船碰撞事故23起,造成31人死亡或失踪。专家指出,核心问题在于:
航路交叉:渔船为追逐鱼群频繁穿越商船航道,而商船因航线固定难以避让。
通信障碍:渔船与商船使用不同频段无线电,关键时刻无法有效沟通。
监管漏洞:部分渔船存在“三无”(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问题,逃避安全检查。
为遏制此类事故,交通运输部已要求:
2025年底前,所有500总吨以上商船强制安装“商渔船防碰撞预警系统”;
渔船作业区域实施电子围栏管理,禁止进入商船密集航道;
开展“商渔船长面对面”安全培训,提升双方避让意识。
后续行动:沉船打捞与责任认定
目前,“海联XX”轮沉没位置已设置警示浮标,防止过往船舶触礁。打捞方案正在制定中,预计需动用3000吨级浮吊船。
海事部门已扣留两船残骸,并调取黑匣子数据、船员通话记录等证据。初步判断,多用途船涉嫌“未保持安全航速”“未按规定瞭望”,渔船则可能存在“未正确显示号灯号型”等违规行为。具体责任需待进一步调查后认定。
结语
从2024年宁德货船沉没到2025年红海货轮袭击,再到此次商渔船碰撞,海洋始终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领域。每一次事故都是对安全底线的叩问,唯有以技术筑防、以制度严管、以人心敬畏,方能守护每一片波涛下的生命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