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福建宁德霞浦四礵列岛附近水域——一艘辽宁营口籍干货船“百川158”轮在狂风巨浪中发出“406”紧急报警信号后沉没,5名船员落水。在风力达8-9级、浪高4-5米的极端海况下,福建省海上搜救中心协调海事、渔政、海警及专业救助力量展开海空立体救援,最终成功救起全部船员,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
生死时刻:货船沉没触发紧急响应
当日凌晨5时,福建省海上搜救中心(福建海事局)接到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指令:“百川158”轮在宁德霞浦四礵列岛以西水域发出“406”报警信号,该信号为船舶沉没时向卫星发送的遇险求救信号。经核实,该货船载有5名船员,事发时正抛锚待泊,因不明原因进水后迅速沉没。
福建海事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令宁德海事局协调20余艘过往船舶参与搜寻,并调派“海巡0809”轮、“嘉驰”轮等执法船艇,以及专业救助直升机、渔政船等力量赶赴现场。同时,通过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分析落水人员漂流轨迹,科学划定搜救范围。
极限挑战:狂风巨浪中的生死救援
事发水域受寒潮影响,海况恶劣至极:风力持续8-9级,浪高4-5米,救援船只剧烈颠簸,直升机悬停难度极大。但救援力量顶风破浪,争分夺秒展开行动:
7时40分:参与搜救的“嘉驰”轮在浮鹰岛东南方向发现第一名落水船员。该船员穿着救生衣,在浪涛中漂浮近3小时,体力严重透支。救援人员将其迅速转移至救助直升机,送往医院救治。
11时30分:宁德海事局“海巡0809”轮在浮鹰岛北面水域发现3名抱团漂浮的船员。他们利用救生圈和衣物保持体温,但因长时间浸泡在低温海水中,出现失温症状。救援人员用担架将他们吊运至船上,并提供热水、棉被和食物。
11时55分:最后一名船员在附近水域被“海巡0809”轮救起。至此,5名船员全部获救,无一人伤亡。
技术赋能:科技与协作铸就生命奇迹
此次救援的成功,离不开科技支撑与多方协作:
“406”报警系统:船舶沉没瞬间自动触发卫星求救信号,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
漂流轨迹预测:福建海事局利用海洋气象数据和落水人员体力模型,精准预判漂流路径,指导搜救力量缩小范围。
海空立体联动:直升机负责高空侦察与快速转运,船艇执行近距搜救,过往商船扩大搜索覆盖面,形成“空中-海面-水下”三维救援网络。
国际经验借鉴:救援方案参考了2025年地中海邮轮命案、红海货轮袭击等事件中的应急处置流程,强化了极端环境下的协同作战能力。
行业反思:安全防线需持续加固
尽管此次救援圆满成功,但事故暴露的船舶安全漏洞仍需警惕:
设备维护:“百川158”轮沉没原因初步判定为船体老化导致进水,凸显定期检修的重要性。
人员培训:部分船员缺乏极端海况下的自救技能,需加强应急演练和生存训练。
监管协同:渔船与商船的航行规则差异曾导致2025年福州渔船撞沉货船事故,需进一步统一通航管理标准。
结语:敬畏生命,守护蓝色国土
“百川158”轮救援行动,是中国海上搜救体系的一次实战检验。从2024年宁德海空接力到2025年地中海邮轮危机,每一次成功救援的背后,是无数救援人员对生命的敬畏与坚守。未来,随着智能航运技术的发展,我们期待构建更高效、更安全的海上生命通道,让每一片波涛都承载希望,而非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