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12时,历经三个月伏季休渔,东海“小开渔”正式启动,长江口水域迎来超千艘渔船集中出港作业的高峰。为防范商渔船碰撞风险,吴淞海事局提前部署、科学施策,通过“宣传+疏导+科技+联动”四维联动机制,全力筑牢水上安全防线。截至8月5日15时,辖区水域实现“零事故、零险情”,为渔民抢抓“第一网鲜”保驾护航。
精准宣传:覆盖80家航运单位,筑牢安全共识
开渔前,吴淞海事局联合渔业合作社、航运公司及船员培训机构,深入临海、嵊泗等地开展“进渔村”活动,组织商渔船长“面对面”交流、“互登互学”实操演练。针对高频收听、航行避让等关键环节,累计覆盖水路运输单位5家、船舶管理公司3家及渔业经营单位72家,发放《商渔船防碰撞安全指引》超2000份。
“渔船与商船的通信频道不同,容易因信息不畅引发险情。”吴淞海事局指挥中心主任王伟表示,通过模拟碰撞场景演练,渔民对“商船盲区大、转向慢”的特性有了更直观认知,避让意识显著提升。
科学疏导:划定“渔船专用航道”,减少交叉会遇
根据渔船出港时间、作业区域等数据,吴淞海事局提前划定渔船集中停泊区,编制《长江口水域渔业船舶推荐航路》,引导商船绕行渔业密集区。例如,在长江口深水航道与渔船传统作业区之间设置“缓冲带”,通过物理分隔降低碰撞风险。
开渔首日,海事巡逻艇“海巡012”轮在现场指挥,利用甚高频(VHF)高频次播报渔船动态,督促商船保持安全航速。“我们要求渔船沿推荐航路呈‘雁阵’出港,避免无序穿插。”执法人员辛建瓴介绍,通过动态调整航路,商渔船交叉会遇次数减少40%。
科技赋能:无人机+电子巡航,实现全天候监控
吴淞海事局创新应用“立体巡航”模式,整合电子巡航、巡逻艇定点值守及无人机常态化巡查,构建“海空一体”监管网。在渔船密集的佘山岛、花鸟山等水域,无人机每2小时巡航一次,实时回传画面至VTS(船舶交通服务中心),系统自动识别未开启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黑船”并预警。
“智慧海事系统能精准标注高风险区域,如渔网密集区、商船习惯航路交汇点等。”技术保障科科长陈磊演示道,当商船进入警示区时,系统自动推送安全提醒信息,并联动附近巡逻艇前往核查。开渔首日,电子巡航共点验船舶1200余艘次,纠正违规行为15起。
区域联动:跨部门协同,织密安全网
作为东海海区“护航开渔行动”的核心节点,吴淞海事局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海事部门建立“一点指挥、全域响应”机制。在嵊泗商渔共治联管中心,海事、渔政、海警等部门实时共享渔船动态,联合部署应急救援力量。例如,针对渔船集中回港避风时段,提前协调拖轮、清污船等救援资源待命。
“商渔共治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系统工程。”吴淞海事局局长张华强调,通过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开展“开捕第一课”,组织渔民学习《渔船违反水上交通管理秩序典型案例汇编》,从源头提升安全意识。
成效显著:商渔船碰撞事故同比下降77%
自2021年启动“商渔共治”行动以来,浙江沿海商渔船碰撞事故件数和死亡失踪人数分别下降77%和89%。2025年截至目前,上海海事局辖区未发生等级以上商渔船碰撞事故,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现在出海,心里踏实多了。”舟山渔民张舟军指着船上的北斗终端说,“海事部门会提前推送商船动态,我们也能通过APP报告位置,双向避让更高效。”随着最后一艘渔船消失在海平线,吴淞海事局的守护仍在继续——他们将通过24小时值班制度,持续跟踪渔船作业轨迹,为东海“丰收季”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