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4日,一艘停泊在韩国仁川港的干散货轮“SOHO TRADER”轮上,17名中国籍船员在未知船舶曾发生新冠疫情的情况下登船接班,引发国际航运界对船员权益保障的强烈关注。经中国驻韩国使馆、海事部门及船员外派公司多方协调,全部船员于6月2日至4日分两批安全撤离,结束了这场持续近两周的“涉疫风波”。
隐瞒疫情引爆信任危机:船员登船后“发现无人”
据涉事船员回忆,他们于2021年5月9日抵达韩国仁川,完成14天隔离后,于5月24日登上“SOHO TRADER”轮,准备接替已超期服役11个月的前批船员。然而,登船后他们发现船上空无一人,经追问才得知,该轮此前有多名船员感染新冠病毒,其中一人甚至进入重症监护室(ICU)。这一信息被船员外派公司——上海广嘉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广嘉”)的业务主管人员刻意隐瞒,导致船员在未知风险的情况下登船。
“我们上船前根本不知道这艘船是‘毒船’。”一名船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提前告知,我们绝不会冒险登船。”事件曝光后,船员们集体向公司发出律师函,要求立即遣返,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追究公司责任。律师函指出,船员在未知情的情况下被派往疫区船舶,有权要求遣返,否则将采取法律行动。
公司致歉:隐瞒实情因“担心船员拒绝登船”
面对舆论压力,上海广嘉于6月3日发布致歉信,承认业务主管人员因“顾虑船员知晓疫情后恐惧拒绝登船,且重新招募需一至两个月,可能造成船期巨大损失”,故未在上船前通报疫情,也未向公司管理层报告。公司声称,船舶已进行全面消杀,并聘请国际医疗机构评估安全,但“事与愿违”,船员仍因担忧感染拒绝接班。
致歉信中,上海广嘉表示已采取多项措施保障船员权益:
生活保障:委托韩国代理按时供应伙食、饮用水及棉被等生活物资,确保船员“不挨饿、不受冻”;
健康监测:每日与船员保持联系,关注其身体和精神状况;
紧急协调:与中国驻韩国使馆、海事部门及港口当局沟通,争取突破“接班船员只能上船不能下船”的防疫政策,最终促成分批撤离。
多方联动:14天紧急救援终获成功
在各方努力下,首批5名船员于6月2日下午离船,由代理安排至酒店隔离14天,经核酸检测阴性后乘机回国;剩余12名船员于6月4日下午13:40撤离。由于韩国港口规定船舶需保持最低配员,上海广嘉协调香港贝仕船舶管理公司紧急招募外籍船员看船,为撤离创造条件。
中国驻韩国使馆领事保护中心全程跟进,要求韩方提供“绿色通道”,确保船员得到及时救治。使馆发言人表示:“我们感谢韩国海军和海岸警卫队的快速反应,希望失踪船员早日获救,祝愿伤者早日康复。”
行业反思:涉疫船舶管理漏洞亟待填补
此次事件暴露出国际航运业在疫情期间的诸多隐患:
信息透明度不足:船员外派公司为规避损失隐瞒疫情,严重侵害船员知情权;
防疫政策矛盾:韩国港口“只进不出”的规定加剧船员困境,国际公约对涉疫船舶的最低配员标准缺乏灵活性;
法律追责困难:船员维权依赖跨国诉讼,成本高且周期长,亟需建立全球统一的船员权益保障机制。
国际航运协会(ICS)报告指出,2020年至2021年,全球商船累计发生新冠疫情超500起,但仅30%的船员外派公司建立完善的疫情通报制度。中国海事局已修订《海商法》,明确船东对危险品瞒报的连带赔偿责任,并推广“船员心理健康干预计划”,通过卫星通讯提供24小时心理咨询服务。
船员心声:“我们不是数字,是父亲、丈夫和儿子”
“这次经历让我们看清了,在资本和疫情面前,船员的命有多轻。”一名撤离船员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20年至2025年,中国商船船员伤亡率是陆地工种的8倍,而涉疫船舶事件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群体的不安全感。
上海广嘉在致歉信中承诺,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并“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然而,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船员权益,仍是国际航运业亟待解决的命题。正如一名行业专家所言:“没有船员的安全,就没有全球贸易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