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过半程,中交三航局各单位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锚定全年目标任务,系统部署、综合施策,以科学管理、技术创新和人才强基为抓手,全面掀起攻坚热潮。从海上风电到光伏项目,从港航工程到船舶管理,三航人正以“硬核”举措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海上风电:科技赋能,锻造深海施工“铁军”
在广东青洲海上风电项目现场,38台风机基础及安装施工任务进入冲刺阶段。项目部创新实施“网格化+信息化”安全监管体系,通过“一船一方案”对主力施工船舶进行差异化管控,并刚性执行恶劣天气预警响应机制,确保海上作业“零事故”。技术团队持续优化导管架基础施工工艺,将导管架法兰平整度偏差控制在0.3%以内,实现核心叶片与机舱吊装关键工序的无缝衔接。
为提升施工效率,项目部优化大型船机“歇人不歇船”轮班作业制度,日平均吊装效率较原计划提升15%以上,并深化“一机一档”管理模式,精确管控船机燃油消耗和备件周转。针对95后、00后技术骨干,项目部推行“导师带徒+岗位实训”机制,通过参与船舶调度、风机沉桩工艺研究等任务,培养一支技术精湛、善打硬仗的深海施工队伍。
与此同时,大连花园口海上风电项目部聚焦北方海域潮差大、流速快的复杂海况,对海缆敷设技术进行升级优化。项目团队采用浅剖仪二次扫测路径障碍物,运用ROV水下机器人实时监测海缆着床状态,配合张力控制系统实现“零损伤”敷设,并同步实施海缆绝缘层防腐蚀处理,将使用寿命延长至30年以上,助力打造三航海上风电品牌。
光伏项目:向“新”而行,开辟绿色能源“蓝海”
在山东东营海域,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部正以“渔光一体”模式探索绿色能源新路径。作为国内首个GW级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项目团队自主研发浮式稳桩平台,通过《海上光伏浮式稳桩平台钢管桩沉桩施工技术研究》课题,将施工工效提升30%,并降低安全风险。针对光伏平台制作难题,项目部创新“一体成型360模块车转运”“轨道小车流水线”等模式,破解模块车方向调整难、焊缝气孔等瓶颈,推动项目年发电量达16.52亿千瓦时,可满足55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项目部还强化数字化管控,通过BIM技术建立施工可视化模型,为主力船配备“喇叭+视频+一键联通”系统,并为作业人员配备北斗应急救援终端,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安全网络。目前,项目已进入光伏平台安装攻坚阶段,预计年内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船舶管理:全生命周期管控,激活“蓝色引擎”
船舶施工管理部围绕海上风电、光伏核心业务,创新实施船机设备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成立动态成本监控小组,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单船、单机物资配件、燃油消耗的动态管理,并每月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针对性解决偏差问题。例如,针对“秦航工2300”“海峰1002”等核心装备,部门优化“歇人不歇船”轮班制度,使船机综合利用率提升20%,释放生产效能超千万元。
在船员队伍建设方面,部门以“技能进阶+实战淬炼”为核心,围绕风电安装船精准定位、光伏组件吊装等6个领域开展“海上工匠”技术比武,对优胜者授予“星级船员”称号并纳入晋升通道。目前,已有12名青年技术骨干通过“导师带徒”计划成长为项目技术负责人。
港航工程:党建引领,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
在福建可门港,六公司可门1-3号泊位二期工程项目团队正为卸船机、斗轮机等大型设备入场做最后准备。面对转运站超危大工程难题,项目部编制高大模板支撑体系专项方案,设置监测点实时监控模板支架沉降,并组织防汛防台、高处坠落应急演练,提升全员安全意识。目前,项目已顺利完成转运站封顶,建筑耐火等级达二级,合理使用年限50年。
大连花园口项目党支部则围绕17台风机桩基施工任务,组建党员示范岗和攻关组,通过“一桩一方案”技术交底,将沉桩施工精度控制在0.2%以内。同时,项目部与海事部门联动,提前获取气象专报,针对寒潮天气制定专项预案,配备应急物资,为现场施工提供安全保障。
战略落地:八大行动,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2025年初,三航局提出“八大战略行动”,明确“高质量发展突破年”总要求。下半年,各单位将紧扣“一利五率”考核目标,深化市场经营协同联动,优化经营项目前端策划,并强化合规管理,确保全年市场开发任务高质量完成。例如,风电发展部将紧盯“十四五”重大工程需求,统筹西南区域市场开发;投资事业部则通过“区经公司+分子公司”协同机制,提升属地化经营能力。
风正劲,帆已满。中交三航局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全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为建设“千亿三航”、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