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栏目
《2024年上半年中国船舶与集装箱出口双双创下多年新高》

2025年8月8日 北京/上海讯 在全球航运业复苏与绿色转型的双重驱动下,中国船舶与集装箱出口在2024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数据显示,中国船舶出口额同比增长91.1%,集装箱出口量同比增长135.7%,双双创下自新冠疫情以来的最高纪录,成为全球贸易复苏中的一抹亮色。

船舶出口:全球市场份额逼近七成,高端船型领跑市场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船舶出口额达234亿美元,同比增长47.7%;若以载重吨计算,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5%、74.7%和58.9%,其中新接订单量占比超七成,创历史新高。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球船队更新周期的到来与绿色船舶需求的爆发。

细分市场亮点纷呈

  • 集装箱船:出口额达93.28亿美元,占比39.8%,稳居首位。全球每10艘新造集装箱船中,近5艘由中国建造。

  • 散货船:出口额50.46亿美元,占比21.5%,中国企业在超大型矿砂船领域占据绝对优势。

  • 特种船舶:浮动或潜水式钻探平台出口额11.12亿美元,同比增长显著,反映中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突破。

技术升级驱动增长: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国际份额达71.7%,覆盖LNG动力、甲醇燃料、氨燃料等全谱系技术路线。例如,江南造船集团交付的全球首艘零碳集装箱船,采用氢燃料电池与风帆辅助动力,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斩获的18艘271万立方米LNG运输船订单,创下单体船舶订单金额纪录。

集装箱出口:产能全球占比96%,绿色转型加速

2024年中国集装箱总产量超81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68.2%,占全球总产量的96%。出口量达62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35.7%;出口额170.4亿美元,同比增长105.8%。尽管国际标准干货集装箱单价同比下降15%,但规模化生产与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推动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提升。

市场结构变化

  • 区域分布:亚洲市场占比46.6%,其中中国香港地区以47.6亿美元进口额居首,主要采购大中型集装箱船配套箱体;非洲市场同比增长45.5%,利比里亚成为最大进口国。

  • 产品升级:40尺高柜占比超50%,冷藏集装箱产量同比增长20%,满足生鲜冷链运输需求;智能集装箱渗透率提升至12%,配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全程温控与定位追踪。

绿色转型提速:2024年下半年,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发布《绿色发展倡议》,推动行业采用水性涂料、可回收材料与光伏发电技术。例如,中集集团在江苏太仓基地建成全球首条集装箱绿色生产线,单箱能耗降低30%,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减少90%。

全球竞争格局:中国“全能选手”地位巩固

中国造船业已实现从“规模领先”到“技术主导”的跨越:

  • 全谱系建造能力: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新订单量位居世界第一,涵盖从超大型油轮到极地科考船的全品类。

  • 产业链自主可控:船舶用特种钢材、低温阀门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达95%,打破欧美技术垄断;集装箱产业链配套率接近100%,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集群优势。

  • 订单排期至2028年:多家船企透露,当前订单已排满至2027年底,部分高端船型订单甚至延续至2028年,反映全球船东对中国制造的信任。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成绩斐然,中国船舶工业仍面临多重挑战:

  •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24年4月,美国发起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虽短期影响有限,但长期可能扰乱供应链布局。

  •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随着船企进入交船高峰期,一线技术工人缺口扩大,企业用工成本上升,部分中小船厂面临产能瓶颈。

  • 绿色技术迭代压力: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与国际海事组织(IMO)减排目标倒逼企业加快零碳燃料技术研发,行业研发投入需持续增长。

未来展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5.5%,其中船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随着“双碳”战略深入实施与“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国船舶工业正从“跟跑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正如《南华早报》评论所言:“当中国船厂的龙门吊日夜运转时,它们不仅在建造船舶,更在铸造一个海洋强国的未来。”


全国院校丨报名培训就搜#万洋船员管家www.hy151.cn
培训报名 找船就业 证书代办 补考报名 免费题库 体检预约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城南迎宾东路盛唐本部中心12层 电话:0595-28983355
福建盛唐船务集团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01715号-1 船员招聘网-船员培训-船员考试-万洋船员管家-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盛唐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