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北京/上海讯 在全球造船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造船业以“逆势上扬”的姿态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2025年上半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核心指标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1.7%、68.3%和64.9%,以修正总吨(CGT)计占比亦达47.2%、64.0%和57.6%,继续稳居全球第一。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中国造船业的历史纪录,更引发美国媒体集体关注,承认中国已“全面超越日韩,形成对美国的产业代差”。
数据印证:中国造船业“三连冠”再升级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权威数据,2025年1-6月:
造船完工量达2413万载重吨,虽同比下降3.5%,但全球占比仍超半数;
新接订单量为443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8.2%,但市场份额逆势提升至68.3%,较去年同期增加超10个百分点;
手持订单量高达2345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7%,相当于全球船队规模的近五分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造船业在高端市场实现突破性进展。上半年,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累计接待游客超47万人次,第二艘“爱达·花城号”建造进度达78%;国内首制16000标箱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交付使用,标志着中国在绿色船舶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此外,山东海洋集团与北海造船签署的10艘32.5万吨甲醇双燃料矿砂船订单,总价值约13亿美元,创下年内全球最大单笔订单纪录。
美媒惊叹: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2倍
面对中国造船业的强势表现,美国媒体一改往日质疑态度,转而承认其领先地位。美国海军部情报局数据显示,中国造船产能已达美国的232倍,全球每10艘新船中就有7艘由中国建造。美国《华尔街日报》直言:“中国已成为遥遥领先的全球第一大造船国,其产业优势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在于技术迭代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
美国媒体的焦虑源于多重对比:
市场份额对比:韩国上半年新接订单量占比仅21.9%,日本为5.7%,而中国一家独占近七成;
技术代差:中国已掌握LNG运输船薄膜舱、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等核心技术,而美国至今未能突破关键材料依赖;
产业链韧性:中国掌控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和80%的船舶配套设备市场,而美国造船业因工人短缺、成本高昂陷入萎缩。
全球格局重构:从“日韩争霸”到“中国主导”
中国造船业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航运业生态。上半年,中国出口船舶占全国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比重分别达89.6%、89.5%和93.2%,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8.6%至245亿美元。集装箱船、散货船、液货船三大主力船型出口额占比达64%,其中集装箱船占比高达27%。
这一趋势背后,是中国造船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转型:
绿色技术领跑:全球首艘零碳集装箱船、氨燃料动力油轮等高端船型均由中国首制;
智能化升级:江南造船集团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将建造周期缩短40%;
供应链自主可控:船舶用特种钢材、低温阀门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达95%,打破欧美技术垄断。
未来展望: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
尽管中国造船业已稳居全球第一,但行业专家指出,仍需在三方面持续发力:
优化配套体系:提升船舶配套产品供应链稳定性,避免关键设备供货滞后影响建造进度;
强化人才保障:满足快速攀升的用工需求,特别是对装配、电焊等岗位熟练劳务工的培养;
调控产能规模:在现有产能已覆盖全球新船订单需求的情况下,需未雨绸缪避免过度扩张。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5.5%,其中船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随着“双碳”战略深入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国造船业正从“跟跑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正如《南华早报》评论所言:“当中国船厂的龙门吊日夜运转时,它们不仅在建造船舶,更在铸造一个海洋强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