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上海/广州讯 在全球汽车航运市场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船企以“技术突围+产能爆发”的双重优势,在2025年上半年斩获全球82.7%的汽车运输船(PCTC)订单,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中国造船业在特种船型领域的纪录,更标志着中国从“汽车出口大国”向“全球航运解决方案提供者”的战略跃迁。
订单狂飙:中国船企包揽全球八成市场
据克拉克森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签汽车运输船订单总量为23艘、18.6万车位,其中中国船企承接19艘、15.4万车位,市占率达82.7%。这一成绩延续了自2022年以来的强势表现:过去三年间,中国船企累计承接汽车运输船订单超150艘,占全球总量的85.7%,远超韩国(9.2%)和日本(5.1%)。
典型案例彰显中国实力:
山东海洋集团与北海造船:6月20日签署10艘32.5万吨甲醇双燃料矿砂船订单后,双方再度合作承接2艘9200车位汽车运输船,单船造价超1.2亿美元,创下同类船型纪录。
比亚迪“舰队”扩容:招商工业南京金陵为比亚迪建造的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深圳号”(9200车位)于4月22日正式启航,至此比亚迪自有船队规模达6艘,年运力突破60万辆。
中远海运“国家队”壮大:随着“文景口”号(8600车位)等新型船舶交付,中远海运汽车船队规模扩充至22艘,2026年将达30艘,覆盖“中国—地中海”“中国—南美”等核心航线。
技术革命:绿色智造成就“中国方案”
中国船企的崛起,本质上是绿色技术迭代与智能制造的双重胜利:
动力革命:全球首艘光伏能源+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远海口”轮、比亚迪定制的LNG双燃料滚装船“合肥号”等标杆产品,将能耗降低20%以上,满足IMO 2050净零排放目标。
智能升级:广船国际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将汽车运输船建造周期缩短40%;上海外高桥造船厂以214天刷新全球最快交付纪录,较同类船型提前850天。
规模效应:中国船企手持订单交付周期已排至2029年,通过并购重组(如象屿海装收购宏强重工)和智能化改造,船坞利用率维持在92%高位,综合成本较韩国低10-15%。
产业协同:汽车与航运的“双螺旋”上升
中国汽车出口的爆发式增长,为船企提供了持续订单支撑。2025年前4月,中国汽车出口达193.7万辆,同比增长6%,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4.2万辆,占比超三分之一。比亚迪、奇瑞、上汽等车企纷纷定制自有船队,形成“造车—运车—卖车”的闭环生态:
比亚迪模式:耗资50亿元订购8艘滚装船,2026年运力将超100万辆,覆盖全球80%主要市场。
中远海运布局:开通“中国—波斯湾”“中国—东非”等12条班轮航线,2025年1-4月运输汽车6.8万台,同比增长110%。
港口配套升级:广州港新增7个海外对接港口,南沙海关监管出口汽车16.4万辆,同比增长50%,形成“前港—中厂—后船”的产业协同。
全球格局重构:从“订单争夺”到“规则制定”
中国船企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航运业规则:
技术标准输出:中国船舶集团累计承接7000-9200车位系列PCTC订单达35艘,主导制定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国际标准。
运力话语权提升:全球汽车运输船运力中,中国船企建造船舶占比超60%,较2020年提升40个百分点。
绿色转型引领:2025年新签订单中,替代燃料船舶占比达72%,其中中国船企承接的低碳燃料船舶占比超85%。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成绩斐然,中国船企仍面临两大考验: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301调查可能增加合规成本,但非美航线占比超80%的市场结构,使中国船企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难以撼动。
产能分配调整:部分船东采用“中韩双源”策略,但中国船企通过技术绑定(如环保船型占比达68%)和交付周期优势,持续巩固核心竞争力。
行业展望:随着IMO 2050减排目标推进,全球船队更新需求将持续释放。东吴证券预测,中国船企在手订单中高价船占比提升至75%,利润率有望修复至15%以上。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当中国船厂的龙门吊日夜运转时,它们不仅在建造船舶,更在铸造一个绿色航运时代的未来。”
上一篇: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