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北京/上海讯 全球航运业正经历一场由美国单边关税政策引发的“海啸”。自2025年3月起,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4%关税,并计划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制造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导致中国船厂订单量同比暴跌68%,而韩国造船业订单量激增41%,全球造船业格局面临重构。这场风暴背后,是美国以“产业保护”为名的贸易霸凌,以及中国船厂在逆境中加速转型的突围战。
关税“连环拳”击中中国造船业软肋
美国对华贸易攻势始于2025年一季度。特朗普政府以“贸易不平衡”为由,对中国商品发起多轮关税加征,同时将矛头直指中国造船业:
船舶运营成本飙升:美国拟对进入其港口的中国制造船舶征收最高150万美元/艘的港口费,直接推高中国船舶运营成本。以一艘1.4万标箱集装箱船为例,单次靠泊美国港口的费用增加超300%,迫使船东重新评估订单投放。
订单大规模转移: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造船订单总量同比下降54%,但韩国承接订单量占比从17.2%跃升至25.1%。希腊船东协会在伦敦船东大会上宣布,将12艘LNG运输船订单从上海外高桥船厂转向韩国现代重工,涉及金额35亿美元。
供应链“卡脖子”风险:美国联合盟友构建技术壁垒,要求船东优先采购美籍船舶或盟友国家船舶。韩国政府趁机推出低息贷款、出口信用担保等政策,并加速研发环保船舶技术,进一步挤压中国船厂市场空间。
韩国“接单”背后的中国供应链依赖
尽管韩国造船业订单激增,但其对中国的隐性依赖暴露无遗:
稀土技术壁垒:全球能生产符合LNG船严苛标准的稀土永磁电机的企业,仅中国江西赣州的2家。韩国现代重工为完成希腊船东订单,不得不秘密采购8000万美元中国稀土电机,却因供应延迟导致交付期延长180天,面临2250万美元违约金。
“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为赶工,韩国船厂以溢价30%从中国二手市场采购退役电机拆解重组,被业内戏称为“魔幻现实主义”。
绿色技术短板:中国船厂已推出“零碳稀土认证”,将稀土供应与绿色航运标准绑定,而韩国在LNG船能效比上仍落后中国12%,短期内难以突破。
中国船厂“破局”:从规模扩张到价值跃升
面对关税风暴,中国造船业正以三大战略重构竞争力:
技术自主可控:
江南造船厂成功交付自主Mark III Flex型薄膜舱LNG船,打破韩国技术垄断;
中远海运集团接获多艘大型破冰船订单,布局北极航道高端市场;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推出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集装箱船,抢占绿色航运制高点。
市场多元化突围:
开拓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弥补欧美订单损失;
2025年4月,中国船企新接订单量以69%的全球份额重回榜首,5月再获30艘新船订单,其中高端船型占比超60%。
产业链韧性强化:
掌控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通过“稀土追踪系统”延长出口审批周期至45天,迫使全球产业链适应“中国节奏”;
与巴西、越南共建零排放稀土分离工厂,巩固资源主导权;
推出“船员转岗培训计划”,将闲置船员输送至港口管理、航运金融等领域,缓解就业压力。
美国政策反噬:通胀加剧与产业空心化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打压中国造船业,却陷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困境:
全球海运成本飙升:IMF研究显示,海运成本每上升10%,终端价格将上涨12%-15%。美国对华船舶加税导致跨太平洋航线运费上涨25%,直接推高国内通胀率。
制造业回流失败:美国造船业萎缩已久,2025年全球新船订单中,美国船企承接量不足1%,且因技术落后、成本高昂,无法承接大规模订单。
盟友关系裂痕:美国要求盟友配合对华制裁,却导致韩国、日本等国企业损失惨重。日本商船三井因无法证明稀土用途,整条汽车运输船生产线陷入停摆。
未来展望:全球造船业进入“中国标准”时代
尽管短期订单波动,但中国造船业的长期优势难以撼动:
效率与成本优势:中国船厂每5天交付一艘新船,建造周期比韩国缩短20%,成本低15%-20%;
绿色转型领先:全球首艘零碳集装箱船、氨燃料动力油轮等高端船型均由中国首制;
规则制定权争夺:中国正推动国际海事组织(IMO)采纳“零碳稀土认证”标准,未来全球绿色船舶市场或将遵循“中国规则”。
正如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专家所言:“关税风暴终将过去,但中国造船业已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在这场全球产业重构中,我们不仅是参与者,更是规则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