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波斩浪,踏浪而行。在第十五个“世界海员日”来临之际,全球目光聚焦于这群以船为家、以海为路的“海上守护人”。作为国际贸易的“摆渡人”,中国海员队伍以203.58万人的规模、年均200天以上的在船工作时间,支撑起全球90%以上的货物运输,用坚守与奉献书写着新时代的航海传奇。
规模跃升:从“量增”到“质优”的跨越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注册船员总数达203.58万人,同比增长2.7%,其中海船船员97.01万人,十年间规模增长超54%。这一数字背后,是海员职业吸引力的持续提升:2024年,全国2.3万名新生进入航海院校,5.8万名船员接受职务晋升培训,2.9万人通过客船、液货船等特殊船舶资质认证,3.6万名见习船员在实船实践中成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海员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能力升级”。在新能源船舶领域,电池动力、双燃料船舶专业船员培养规模扩大,配套出台《航运企业电池动力船舶船员培训实施指南》,推动双燃料船舶船员订单式培养。同时,前瞻布局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风力辅助动力等新业态,系统完善适任标准、配员要求和职业保障体系。2024年,我国外派船员超16万人,与阿联酋、马绍尔群岛等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船员证书互认协议,全球认可度持续攀升。
科技赋能:从“人力驱动”到“智慧护航”
在天津港,32万吨油轮引航员张建雏的“顶风航法”曾创下19小时连续引航纪录;在黄埔新港,边检民警通过“预约优先、随到随办”机制,将深夜紧急通关时间压缩至15分钟,为130吨高价值电解铜抢出期货交割窗口;在宁波舟山港,北仑海关通过智慧物流系统实现集装箱集群化管理,助力港口连续16年保持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这些案例折射出中国航运业的科技变革:从传统人力操作到智能系统辅助,从单一港口服务到全链条效率提升,海员与科技正深度融合,共同构筑起高效、安全的国际贸易通道。
“现在,一艘LNG运输船的航行,需要船员与智能导航系统、远程监控平台实时协作。”山东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推动船员培训体系与新技术同步升级,确保海员既能驾驭传统船舶,也能操作智能装备。”
关怀升级:从“职业保障”到“全周期护航”
海员日期间,全国海事部门以多样化活动传递社会关爱:
健康守护:莆田海事局开展“公益体检护船员”活动,为船员提供免费健康筛查及职业病预防指导;海南海事局联合医院为船员提供基础体检、急救技能培训,并发放防暑降温物资。
心理支持:深圳海事局举办“和谐无扰,船满清风”心理健康讲座,通过案例分析、互动问答提升船员心理抗压能力;三亚海事局组织“船长讲航海”活动,邀请资深船员分享应对孤独与压力的经验。
权益保障:天津海事局推动“权益保护直通车”机制,联合人社部门解答船员关切的薪资、休假等问题;洋浦海事局成立儋州市船员行业党委,推出证书办理、港口服务、身心健康等十项举措,系统性解决船员“急难愁盼”。
文化认同:大连海事局举办“大爱海员 连通世界”文化周,通过航海知识竞赛、摄影展等活动,展现船员工作瞬间与精神风貌;长江海事局开展“海员风采进校园”活动,邀请中小学生登乘海巡艇,感受航海魅力。
全球贡献:从“中国力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海员的足迹遍布全球:在南海,“深海一号”能源站的物资供给船队中,中国船员占比超80%;在北极航道,中国海员参与极地科考运输,助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在非洲,中国船员驾驶工程船参与港口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发展。2024年,中国船员高效完成98亿吨货物运输任务,保障2.6亿人次旅客水上安全出行,为全球供应链稳定作出关键贡献。
“海员是连接世界的纽带,他们的付出让地球成为‘地球村’。”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中国通过完善培训体系、提升职业保障、推动技术创新,为全球海员职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未来展望:从“航海大国”迈向“航海强国”
站在新的起点,中国正以更高站位谋划海员队伍建设:
政策创新: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正研究制定《海员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拟建立海员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培训、任职、奖惩信息全生命周期管理。
国际合作:中国将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员证书互认,推动成立“全球海员职业发展联盟”,提升发展中国家海员培养能力。
文化塑造:通过拍摄海员主题纪录片、设立“海员文化日”等方式,增强社会对海员职业的认同感,吸引更多青年投身航海事业。
“海员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而我们的使命是让他们的航程更安全、更温暖、更有尊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局长李国平表示,“未来,我们将以更高水平的制度供给、更贴心的服务保障、更开放的合作姿态,助力中国海员在全球航运舞台绽放光彩。”
结语
从渤海湾的晨曦到南海的渔火,从长江的浪花到远洋的波涛,中国海员以坚韧与担当,守护着全球贸易的“生命线”。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里,让我们向这群“踏浪而行”的守护人致敬——你们是时代的英雄,是海洋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