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运业迎来新一轮航线扩张潮。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7月以来,地中海航运(MSC)、马士基(Maersk)、中远海运(COSCO)等7家国际头部船公司累计新增23条跨洋航线,覆盖欧美、南美及中东核心贸易通道。其中,中东航线增长尤为显著,新开通的“北部湾港-阿布扎比”航线单月运力突破10万标箱,成为连接中国与波斯湾的“黄金水道”。
中东线:地缘博弈下的运力爆发
2025年4月17日,由东方海外(OOCL)、TSL阿联酋航运联合运营的“北部湾港-阿布扎比”航线正式首航,标志着中东航线进入“高频次、高密度”时代。该航线途经迪拜、科威特等5大港口,采用1.8万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每周两班直达服务,较传统航线缩短3天航程。
数据支撑:
中东线海运报价结构中,附加费占比从2024年的18%升至25%,反映区域贸易活跃度;
沙特达曼港要求所有入境货物提前72小时提交收货人信息,伊朗阿巴斯港则新增“禁运品AI筛查系统”,合规成本增加12%;
MSC、COSCO等船公司通过“运价分级策略”抢占市场:经济型服务(22天抵达)与速运服务(14天抵达)价差达40%。
地缘影响:
红海危机持续发酵背景下,船公司被迫绕行好望角,导致亚欧航线运价飙升300%。中东航线因地理优势成为“替代方案”,阿布扎比港7月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67%,其中转货物占比从15%跃升至38%。
欧美线:绿色转型驱动运力升级
在北美市场,马士基于2025年7月投入全球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Maersk Mc-Kinney Møller”号,执行上海-洛杉矶航线。该船单箱碳排放较传统燃油船降低60%,获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认证,可享受港口优先靠泊权。
技术突破:
招商轮船订造的9300车甲醇双燃料汽车滚装船“招商海运1号”完成首航,其甲醇能源系统满足IMO Tier-3排放标准,单趟运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0吨;
皇家加勒比集团“海洋之星号”(Star of the Seas)邮轮将于8月31日下水,该船配备LNG双燃料主机及废热回收系统,成为全球最大零碳邮轮。
市场反应:
欧洲航线方面,中远海运联合达飞轮船开通“天津-汉堡”绿色快航,采用碳捕捉技术集装箱船,吸引宝马、西门子等企业签订长期协议,运价较市场均价高出15%。
南美线:基建滞后制约运力释放
尽管达飞轮船、汉堡南美等船公司新增3条“中国-巴西”航线,但南美港口拥堵问题加剧。巴西桑托斯港7月平均等泊时间达9天,较2024年同期延长4天,主要因深水泊位不足及罢工频发。
矛盾焦点:
秘鲁钱凯港项目因环保争议停工3个月,导致“亚洲-南美西海岸”航线运力缺口达8万标箱;
智利瓦尔帕莱索港引入AI调度系统后,吞吐量提升22%,但周边道路拥堵使卡车周转时间增加6小时。
解决方案:
马士基推出“南美陆海快线”,通过多式联运将上海至圣保罗的运输时间从45天压缩至28天,客户需支付额外“时效溢价”300美元/标箱。
行业展望:智能化与去碳化成核心赛道
全球航运咨询机构Alphaliner预测,2025年全球船队将新增450万标箱运力,其中80%为环保型船舶。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加速渗透:
中远海运“GSBN平台”实现长三角至鹿特丹航线提单电子化,单票处理成本降低70%;
MSC与IBM合作开发“碳足迹追踪系统”,客户可实时查看货物运输中的碳排放数据。
专家观点: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李明指出:“航线扩张只是表象,背后是航运业从‘规模竞争’向‘价值竞争’的转型。未来三年,能否掌握绿色燃料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及地缘风险对冲能力,将决定船公司的市场地位。”
截至发稿,全球前20大船公司中已有15家公布碳中和路线图,预计到2030年,绿色船舶占比将超过60%。这场由技术革命与地缘重构驱动的航运业变局,正深刻改变全球贸易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