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近两个月的紧急救援,万海航运旗下“WAN HAI 503”轮(中文名“旺春轮”)的火灾事故终于迎来关键转折。7月30日,万海航运官方宣布,这艘载箱量4252TEU的中型集装箱船货舱火势已被完全扑灭,船舶结构评估稳定,避难港申请进入最后审核阶段。这场牵动国际航运界的危机,因印度、新加坡、斯里兰卡及中国台湾多方协作的救援行动,成为全球海事应急管理的典型案例。
惊魂60小时:从爆炸到弃船的生死时速
2025年6月9日上午10时30分,执行中国华南-印度航线(CIX)的“旺春轮”在印度喀拉拉邦贝普尔外海突发甲板下爆炸。船上载有650个集装箱,其中157个为IMO危险货物,包括易燃液体、自燃物质及有毒物质。爆炸引发连锁反应,约50个集装箱坠海,货舱瞬间被浓烟吞噬。
“我们听到三声巨响,甲板像被巨锤击中。”幸存的中国台湾籍大副在获救后回忆。船长在火势失控后启动弃船程序,18名船员乘救生艇逃生,其中5人烧伤,4人(含2名中国台湾船员)失踪。印度海岸警卫队紧急调派“萨切特号”“阿恩韦什号”等6艘舰艇,联合海军直升机展开立体搜救,同时协调过往商船“ONE MARVEL”号协助转移伤员。
跨国救援:从混乱到有序的协同作战
事故初期,救援面临多重挑战:
火势失控:危险品集装箱持续燃烧,印度海军动用高压水炮与灭火泡沫,但火场温度仍超800℃,船体左舷倾斜达15度。
责任划分:作为船旗国,新加坡迅速接管指挥权,委托国际救助公司T&T Salvage统筹行动;印度负责现场灭火,斯里兰卡开放汉班托塔港作为潜在避难所。
技术攻坚:救援团队采用“分层降温法”,先隔离未燃货舱,再对核心火区注入低温海水,最终于7月25日实现明火全灭。
“这是近年来最复杂的海上火灾救援。”新加坡海事局官员表示,“从危险品处置到船舶稳性计算,每个环节都需跨国专家实时会商。”
行业反思:老旧船与危化品管理的双重警钟
调查显示,“旺春轮”建造于2005年,船龄已达20年,其货舱通风系统与防火分隔存在老化隐患。更令人震惊的是,事故货轮载有的锂电池集装箱未按规定申报,导致火势因热失控急剧蔓延。
“南亚航线正成为高危区域。”国际航运协会(ICS)报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印度海域已发生7起集装箱船事故,其中5起涉及危化品瞒报。事发后,合德海运等公司紧急重申“危货申报零容忍”,印度港口则宣布对老旧船实施“一船一策”安检。
后续挑战:污染防控与法律追责
尽管万海航运宣称“未检测到燃油泄漏”,但环保组织指出,坠海的50个集装箱中,部分装有腐蚀性化学品,可能对阿拉伯海生态造成长期影响。斯里兰卡已要求进入避难港的“旺春轮”接受全面环境评估。
法律层面,失踪船员家属已在新加坡提起集体诉讼,指控万海航运“未履行危险品管理义务”。布列塔尼亚保赔协会则启动最高10亿美元的赔付预案,覆盖货损、环境修复及人身伤害赔偿。
全球航运安全体系的升级契机
此次事故加速了多项国际规则修订:
IMO拟强制要求:20年以上船龄集装箱船安装实时货舱温度监测系统;
区域协作机制:印度洋沿岸国家将建立“48小时应急响应联盟”,共享危化品数据库与救援资源;
技术标准更新:锂电池集装箱需采用双层防火外壳,并配备自动灭火装置。
“‘旺春轮’事件证明,海上安全没有孤岛。”万海航运董事长在声明中承诺,“我们将投入2亿美元升级船队,并设立全球首个‘危化品航运安全研究院’。”
截至8月8日,“旺春轮”正由拖轮牵引前往避难港,而这场由爆炸引发的全球航运安全变革,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