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甬江奔涌的黄金水道上,一项创新治理实践正为千名渣土运输船员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25年8月5日,宁波三江口海事处联合江北区人社局、渣土联合体及豪城码头,在甬江流域设立中心城区首个“浙海枫桥船员驿站——渣土水运实践点”。这一举措标志着新时代“枫桥经验”正式融入海事治理体系,为内河航运行业探索出一条“服务下沉、多方共治”的新路径。
直击行业痛点:从“治理盲区”到“精准施策”
甬江作为杭甬运河宁波段的核心航道,年渣土泥浆运输量超2600万吨,涉及从业人员近千人。然而,行业快速扩张背后,船员群体长期面临“三高一弱”困境:
劳动强度高:船员年均在船时间超300天,日均工作12小时以上;
安全风险高:航道弯窄浅险,与大型集装箱船、危化品船交叉航行,事故隐患突出;
纠纷发生率高:劳资争议、航道碰撞纠纷年均超50起,传统调解模式耗时久、效率低;
权益保障弱:船员社保参保率不足80%,技能培训覆盖率仅30%。
“过去遇到纠纷,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堵门闹事;想学安全技能,却找不到靠谱的培训点。”在甬江航行15年的“浙甬泥运008”轮船长王师傅的感慨,道出了行业治理的迫切需求。
三大平台:构建“一站式”服务矩阵
新挂牌的“浙海枫桥船员驿站——渣土水运实践点”以“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为核心,创新融合三大功能平台:
1. 矛盾调解平台:专业团队“一站式”解纷
组建由海事执法人员、劳动仲裁员、律师及行业代表构成的调解团队,建立“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机制。
2025年7月,某渣土船因经营亏损拖欠3名船员薪资12万元,调解团队通过“背靠背”沟通,促成企业7日内结清欠款,避免矛盾升级。
引入“船员议事会”机制,2025年上半年累计收集船员诉求47条,推动解决航道标识不清、待泊时间过长等痛点问题。
2. 普法宣传平台:安全培训“送船头”
编制《甬江航道安全操作手册》,重点讲解急涨急落时段航行技巧、防污染设备操作规范等内容。
推出“流动课堂+夜校培训”模式,2025年上半年开展培训12场,覆盖船员600余人次,违规操作率同比下降42%。
开发“内河船员应知应会”小程序,集成航道图、法规库、培训课程等功能,注册用户已超800人。
3. 政务咨询平台:24小时“云端+线下”服务
设立“船员意见箱”和24小时服务热线,确保诉求“30分钟响应、24小时反馈”。
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船员可通过平台在线办理船舶证书、健康证明等业务,办理时间缩短60%。
在豪城、鑫宏等码头设立“暖心服务站”,提供免费热水、急救药品、快递代收等服务,惠及船员超2000人次。
多方共治: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实践点的成功运行,离不开多方协作的“共治网络”:
海事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加强船舶安全监管,推动“预安检”机制覆盖全行业,船均整改时间缩短3天。
人社部门:提供劳动权益保障支持,督促企业落实船员社保缴纳,2025年辖区渣土船参保率提升至98%。
渣土码头与联合体:参与服务供给,在码头安装斜坡道分隔栏、防撞护栏等安全设施,并协调企业为船员提供专属购物优惠。
船员群体:通过“船员议事会”参与治理,2025年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27条,其中15条被纳入行业管理规范。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治理新范式
在传统服务基础上,实践点引入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
“海事-码头-船舶”信息共享平台:实时监控渣土船航行计划,2025年通过动态调度减少船舶待泊时间1.2万小时。
防污染设备电子清单:为每艘渣土船建立防污染档案,实现设备状态“一屏可视”,2025年辖区船舶违规排污行为归零。
CCTV监控网络:在甬江流域增设4个监控点位,覆盖中兴大桥至湾头大桥间水域,有效解决实时观测桥梁净空高度和航道水位难题。
治理成效: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自实践点运行以来,甬江流域渣土水运行业呈现“三降三升”态势:
事故率下降:2025年上半年,渣土船碰撞、搁浅事故同比下降58%;
纠纷量下降:劳资纠纷、航行争议同比下降65%;
投诉量下降:船员对行业管理满意度提升至92%;
参保率上升:船员社保参保率从2024年的76%提升至98%;
技能提升:2025年累计开展培训12场,覆盖船员600余人次;
行业吸引力上升:2025年新入职船员同比增加30%,行业流失率降至5%以下。
“现在,我们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更是治理的参与者。”王师傅的话道出了船员群体的心声。从“各扫门前雪”到“攥指成拳”,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浙海枫桥船员驿站——渣土水运实践点”正以“服务换平安”的理念,为内河航运治理提供可复制的“宁波样本”。
宁波三江口海事处处长李明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枫桥经验’实践,推动治理模式向长江流域、珠江口等水域推广,让更多船员在‘流动的港湾’中感受到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