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运安全,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系着社会稳定。宜昌海事局以“双共”(共享共治)行动为抓手,通过深化跨部门协作机制,系统破解渡运船舶老化、船员素质偏低、水域复杂等难题,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渡运安全治理新格局,为内河渡船安全监管提供了可复制的协作模式。
监管痛点:老旧船舶、高龄船员与复杂水域的三重挑战
宜昌海事局枝江水域现有渡线7条、营运渡船18艘,日均渡运7800余人次、3200余车次,是长江中游重要的民生通道。然而,监管面临多重压力:
船舶技术状况差:10年以上船龄渡船占比达67%,部分船舶存在结构老化、设备陈旧等问题;
船员综合素质偏低:50岁以上船员占6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达70%,部分船员安全意识淡薄;
经营效益不佳:农村渡口渡船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安全投入不足;
水域环境复杂:位于长江中游弯窄浅险航段,通航条件受限,安全风险高。
“双共”破局:五大突破构建安全治理新体系
1. 责任体系全面构建,破解“九龙治水”难题
宜昌海事局以《内河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规定》为指导,专题向枝江市委、市政府汇报,推动乡镇渡口渡船签单发航制度落地实施。联合地方政府、交通港航、长航公安等部门制定“1个清单+3项制度”,厘清交通、乡镇、海事等单位监管职责,将渡船管理纳入地方综合交通责任考核,形成“权责清晰、考核闭环、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格局。2024年9月1日,枝江海事处推动乡镇渡口渡船签单发航制度全面实施,实现渡运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2. 硬件设施升级改造,筑牢安全基础防线
针对客渡船违规装载三轮车顽疾,宜昌海事局专题汇报后,政府发布公告敦促整改,并在各客渡口设置禁止三轮车通行的关卡。同时,推动乡镇、街道在渡口安装斜坡道机动车与行人车道分隔栏、防撞护栏、减速带、移动式防撞水泥墩及救生设备;渡船跳板加装档门、防护网,汽渡船挡板垂直高度增至50厘米。2025年4月,联合地方交通港航开展船舶设施设备检查,劝停老旧渡船1艘,渡运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
3. 船员素质提升工程,打造专业化船员队伍
联合枝江市交通局、乡镇政府推动6名65岁以上船员调离岗位,驾驶员平均年龄显著下降。创新“流动课堂+夜校培训+涉刑震慑”教育模式,制定送达《渡船渡运安全告知书》,组织签订《渡船渡运安全承诺书》,并开展规范渡船航行行为专项行动,在驾驶室外设置手机收纳盒,杜绝航行期间违规使用手机。2025年4月27日,枝江海事处组织召开五一节前渡口渡船安全生产暨警示教育培训会,通过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方式提升船员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4. 监控网络立体成型,实现远程监管全覆盖
接入地方视频监控信号,完善渡口CCTV补点,完成智能监控安装运行,实现辖区渡船远程监管全覆盖。成立“安渡百里”渡运安全工作室,建立联席会议、联合执法等机制,会商研讨解决涉渡事宜。联合交通执法、涉渡乡镇、长航公安常态化开展联合监管执法,共同推动乘客穿(持)救生衣(板)、超限车辆装载等难题得到有效解决。2024年9月24日,枝江海事处联合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开展渡口渡船联合检查,查处违规行为12起,整改隐患23处。
5. 应急应变迅速有效,构建快速响应机制
落实恶劣天气“叫应”机制,点对点发布预警,果断实施渡船禁航并通报地方政府和交通部门,通过地方融媒体对外发布管控信息。建立“分片包保”应急响应制度,遇短时客流量剧增时,会同长航公安、交通、乡镇联合驻守、警戒,分片包保蹲点,确保渡运井然有序。联合地方交通、应急部门举办渡船失控、火灾、人员落水综合应急演练,提升渡船船员应急快反能力。2025年4月29日,“安渡百里”渡运安全工作室在宜昌枝江海事处正式成立,标志着渡运安全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治理成效: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的跨越
通过“双共”行动,宜昌海事局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监管合力。2025年以来,辖区渡运事故同比下降62%,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渡船船员安全意识显著提升,乘客穿戴救生衣比例从不足30%提升至95%以上。宜昌海事局局长李富新表示:“渡运安全是民生工程,更是政治责任。我们将继续深化‘双共’机制,推动渡运安全治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从责任体系构建到硬件设施升级,从船员素质提升到监控网络完善,宜昌海事局以“双共”行动为笔,在长江之畔书写了渡运安全治理的新篇章。这条“生命线”的筑牢,不仅守护着沿江群众的平安出行,更彰显了新时代海事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