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上午10时,荆州石首海事处值班室高频电话骤然响起:“远X轮航经文艺村水域,一名船员突发腹部剧痛,急需救援!”这已是该处今年以来第12次启动水上医疗应急响应。面对长江石首段复杂的水文条件和高温酷暑的双重考验,海事执法人员仅用28分钟便将患病船员安全转移至救护车,再次以专业行动诠释了“人民海事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生死时速:28分钟打通生命通道
接警后,石首海事处立即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机制”。值班员通过VHF精准锁定“远X轮”位于长江中游航道里程298公里处,同时协调石首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提前待命。海巡12287艇艇长李伟带领4名执法人员携带急救包、担架等设备火速出艇,航行途中通过电话指导船员对患病船员进行初步体征监测。
“当时患者蜷缩在甲板上,额头渗出冷汗,我们立即用冰袋为其物理降温。”参与救援的执法人员王强回忆道。10时23分,海巡艇抵达现场,执法人员与船员合力将体重超90公斤的患病船员转移至艇内。返航途中,执法人员通过海事专网实时向医院通报患者血压、心率等数据,为院前急救争取宝贵时间。10时28分,海巡艇靠泊石首三义寺汽渡码头,早已等候的救护车将患者送往医院。经诊断,该船员系急性阑尾炎穿孔,若延误治疗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
科技赋能:构建“15分钟应急圈”
此次救援的高效实施,得益于石首海事处近年来打造的“智慧救援体系”。该处投资300余万元建成“长江石首段水上应急指挥平台”,整合AIS基站、CCTV监控、北斗终端等设备,实现辖区船舶动态“一屏掌控”。在8月4日的救援中,平台自动生成最优航路规划,避开两处浅滩区域,使海巡艇航速较常规提升40%。
“我们与地方卫健部门建立了‘船员健康数据库’,提前掌握辖区船舶船员健康档案。”石首海事处处长张明介绍,该处还为高频使用船舶配备智能药箱,内置心电监护仪、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设备,并定期组织船员开展急救培训。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石首海事处辖区船员因突发疾病死亡率为零,较2020年下降87%。
平战结合:锻造水上救援“尖刀连”
在6月18日举行的湖北省抗洪抢险综合演练中,石首海事处作为水上救援主力军,成功完成“游船倾覆抢险”“遇险人员转移”等科目。演练模拟一艘载有40人的游船在笔架湾水域失火,海事执法人员驾驶海巡艇10分钟内抵达现场,利用艇载高压水炮控制火势,同时通过无人机向被困人员投送救生设备。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张明表示,该处坚持“每周一小训、每月一大练、每季一综合”的训练机制,2025年已开展各类演练23次。在7月21日的游泳遇险群众救援中,执法人员凭借日常训练形成的“观察-判断-接近-施救”标准化流程,仅用3分钟便将体力不支的游泳者救起,获赠“迅疾如舟、救溺护安”锦旗。
人文关怀:让长江更有温度
针对夏季高温导致船员中暑、肠胃疾病高发的情况,石首海事处推出“清凉江风”专项服务。在三义寺、大埠街等重点码头设置“海事爱心驿站”,为过往船员提供免费绿豆汤、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资,并邀请医护人员定期开展健康讲座。2025年8月以来,已发放健康手册500余份,提供医疗咨询120余人次。
“以前生病只能硬扛,现在一个电话海事人员就来了。”在石首港锚地停泊的“豫信货XX”轮船长李建国感慨道。为解决偏远水域医疗资源匮乏问题,石首海事处与荆州市中心医院合作开通“水上120”远程会诊系统,通过5G网络实现专家实时指导,已成功处置3起疑难病例。
从寒夜破冰救援到盛夏酷暑守护,荆州石首海事处用365天的坚守,在216公里长江岸线上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正如张明处长所言:“每一声求救都是命令,每一次出艇都是承诺。我们将继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好每一名船员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