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海员信托基金(ITFST)与世界海事大学(WMU)联合发布的《全球海员上岸休假调查报告》引发航运业震动。这项覆盖5879名海员、历时两年的研究首次以详实数据揭示:全球超四分之一海员在整个合同期内从未获得上岸休息机会,近70%的海员平均每两个月仅能上岸1-3次,且单次停留时间不足6小时。这一困境正严重威胁海员身心健康、行业人才储备及全球航运安全。
核心困境:上岸休假沦为“奢侈品”
报告显示,海员上岸休假难呈现“三低一短”特征:
休假频率低:28%的海员在6.6个月的合同期内完全无岸休,33%仅上岸1-2次;
停留时间短:93.5%的海员单次上岸停留不足6小时,近半数不足3小时;
覆盖范围低:油轮、海洋工程船等特种船舶海员上岸机会显著低于集装箱船、散货船船员;
活动选择少:76%的海员上岸后仅能完成采购物资等基本需求,散步、观光等休闲活动成为“奢侈”。
“上岸休假曾是海员职业的‘精神氧气’,如今却成为难以企及的奢望。”ITFST负责人凯蒂·希金伯顿指出,“长期被困在钢铁环境中,海员们正经历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透支。”
深层原因:多重系统性障碍交织
1. 港口政策与运营效率的矛盾
时间压缩:全球枢纽港为追求货物周转效率,将船舶在港时间压缩至1-3天,叠加频繁的安全检查、海关清关等程序,海员实际可支配时间不足12小时;
设施缺失:30%的港口缺乏便捷公共交通,海员中心位置偏远,导致70%的海员被迫选择昂贵的私人出租车上岸;
歧视性限制:部分港口对特定国籍海员实施额外健康检查或隔离要求,甚至存在隐性歧视政策,进一步阻碍上岸通道。
2. 船舶运营与人力配置的失衡
最低配员陷阱:为降低成本,船东普遍按国际公约最低标准配置船员,导致海员需承担超负荷工作。数据显示,53.3%的海员周工作时间超74.9小时,远超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48小时上限;
职级差异:高级船员因需持续履行航行值班职责,上岸休假频率显著低于普通船员;油轮、工程船因停靠偏远码头,岸上设施可达性差,交通成本高昂,进一步削弱上岸意愿;
公司限制:部分航运企业为追求运营效率,不积极协助办理上岸通行证,或对上岸时间进行严格限制,甚至存在“上岸需扣减工资”的潜规则。
3. 行业监管与权益保障的缺位
政策执行偏差:尽管《海事劳工公约》明确规定海员上岸休假权利,但部分国家在疫情防控后仍延续严格管控措施,要求海员提供繁琐健康证明或进行长期隔离;
监管漏洞:船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用监管宽松肆意延长海员工作时间、减少上岸机会。2024年全球被遗弃海员人数激增至3133人,较2023年翻一番,暴露行业监管失效;
维权成本高昂:海员因担心失业或报复,往往选择沉默。调查显示,仅7.4%的海员曾向公司反馈作息问题并获得有效回应。
连锁反应:行业危机一触即发
1. 身心健康濒临崩溃
长期缺乏上岸休假导致海员身心健康恶化。案例显示,一名中国籍海员因连续12个月未上岸,出现严重焦虑症和抑郁症,甚至产生自杀倾向。世界海事大学研究证实,超负荷工作、休息不足与社交缺失已形成恶性循环,53.3%的海员存在睡眠障碍,37.5%的海员日均睡眠不足6小时。
2. 人才流失加剧行业危机
上岸休假难直接导致海员职业吸引力下降。航海院校毕业生因担忧工作环境,转行率高达40%。航运公司面临“招工难”困境,部分船舶因缺乏船员被迫停航,威胁全球供应链稳定。国际航运公会(ICS)警告:“若不立即改善海员工作条件,到2030年全球将短缺15万名合格海员。”
3. 航运安全亮起红灯
疲劳驾驶成为航运安全最大隐患。世界海事大学调查显示,93.4%的海员认为疲劳是船上安全最常见挑战,16.5%的海员每月超时工作超10次。2024年全球重大海事事故中,30%与船员疲劳直接相关。
破局之路:多方协同重构生态
1. 政策层面:强化执行与问责
推动《海事劳工公约》修正案,明确上岸休假为“强制性权利”,对违规港口和船东实施经济处罚;
建立全球海员权益监测平台,实时公开港口设施评分、船东合规记录,倒逼行业整改。
2. 行业层面:优化运营与配员
航运企业应采用“弹性配员”模式,根据航程阶段动态调整船员数量,避免最低配员陷阱;
推广“智能船舶”技术,通过自动化减少海员工作量,为其争取更多休息时间。
3. 港口层面:完善设施与服务
枢纽港应划定“海员优先区”,简化通关流程,提供免费交通接驳;
设立24小时海员中心,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
4. 社会层面:提升认知与尊重
通过纪录片、公益广告等形式,消除公众对海员职业的误解;
鼓励港口城市与航运企业合作,为海员家属提供探亲便利,增强职业归属感。
“海员是全球贸易的‘无名英雄’,他们的权益不应被牺牲在效率与利润的祭坛上。”世界海事大学校长克利奥帕特拉·杜姆比亚-亨利呼吁,“只有构建船东、港口、政府与社会的命运共同体,才能让上岸休假从‘奢望’变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