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长江黄金水道再传捷报:江阴港以全年安全接卸449艘开普型船舶(CAPE型船)的亮眼成绩,连续多年稳居长江沿线开普船接卸量榜首。这一数据背后,是江阴港依托12.5米深水航道优势、海事部门精准服务创新,以及港口基础设施升级的协同发力,共同书写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深水航道“黄金效能”全面释放
作为长江下游首个具备20万吨级船舶靠泊能力的港口,江阴港的“大船优势”持续凸显。2024年,江阴港五号码头、六号码头完成改扩建工程,泊位等级统一提升至20万吨级,直接推动海轮入江物流成本每吨降低20-40元。以2月13日靠泊的马绍尔群岛籍“光明女神”轮为例,该轮满载11万吨圭亚那铝土矿,跨越12个时区、航行1.3万海里后直抵江阴,成为2025年服务“一带一路”的首条重磅航线。
长江航道局江阴航道处通过“一企一档一策”服务模式,为大型海轮量身定制航道保障方案。针对“光明女神”轮吃水深、操纵难的特点,航道部门提前分析水域水深、航标状况及水位变化,与港口、船方共享数据,并加强电子巡查,确保靠泊全程安全高效。这一案例折射出江阴港从“通航保障”向“全链条服务”的转型升级。
海事服务“三精模式”筑牢安全防线
面对开普船接卸量年均增长8%的挑战,江阴海事局创新推出“精准调度、精细管控、精心服务”的“三精模式”:
技术赋能精准调度:依托交管中心与快反中心一体化机制,联动锚调中心、港调中心,对进出锚地、港池、河口的复杂交通流实施“提前疏导+动态管控”。2024年,该模式成功保障2000余艘操纵受限船舶安全进出港,其中开普船占比超22%。
全程伴航精细管控:对开普船实施“拖轮+维护艇+海巡艇”三级伴航,通过AI预警系统实时监测船舶航迹、速度及周边船只动态,风险识别响应时间缩短至30秒内。
政务服务精心护航:推行“四直通道”(直进直靠、直离直出、直通直达、直报直处),实现开普船“即申即办”;建立“一次申报、离场免检、一箱到底”监管模式,使船舶通关效率提升40%。
“从圭亚那到江阴,1.3万海里的航程中,最让我们安心的就是江阴海事的全程护航。”“光明女神”轮船长感慨道。
港口集群效应激活“大物流”生态
江阴港的“大船优势”正转化为产业集聚的“强磁场”。作为国家外贸进口铁矿石重要接卸港,江阴港以不到全市4%的岸线完成了35%的货物吞吐量和80%的外贸量,单位岸线吞吐量达5.2万吨/延米,远超全省平均水平。2024年,港口外贸货运量突破6385万吨,同比增长4.4%,连续五年站稳6000万吨台阶。
港口集团董事长华江表示:“我们正以‘深水大港’和‘产业强港’双轮驱动,加速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目前,江阴港已开通“江阴—葡萄牙”“江阴—圭亚那”等12条国际航线,形成覆盖东南亚、中东、欧洲的物流网络。2月18日,船长225米的巨型集装箱船“鼎魏”号在江阴完成1300标准箱装卸作业,标志着苏南国际集装箱码头单次作业量创历史新高。
绿色智造引领可持续发展
在追求规模效应的同时,江阴港坚持“生态优先”。通过“清洁美丽长江党建联盟”,25家成员单位联合打造“一零两全四免费”(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接收,靠港作业全使用低硫油,免费生活污水接收、免费垃圾接收、免费锚泊、免费交通艇)江阴样板。2024年,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率达99.8%,岸电使用量同比增长35%,获评“全国绿色港口示范单位”。
智能化改造方面,江阴港建成统一锚泊调度系统和港池群智能管理系统,开发小型船舶临时待装待卸点,实现锚泊资源高效流转。2025年1-2月,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688.21万吨,同比增长4.7%;集装箱吞吐量9.51万标箱,同比增长17.19%,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未来展望:锚定“世界级港口群”目标
根据《江阴港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港口将实施三大战略:
基础设施升级:推进长山港区东江作业区开发,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LNG接收站,打造“亿吨大港”核心承载区。
航线网络拓展:新增5条国际航线,力争2027年外贸航线覆盖全球40个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
绿色智慧转型:建成全港区5G+北斗智能调度系统,推广氢燃料电池集卡,力争2027年清洁能源使用占比超60%。
“从‘长江第一港’到‘世界级枢纽’,江阴港的每一步跨越,都印证了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力。”江阴市委书记许峰表示,“我们将以‘黄金水道’为纽带,深化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协同联动,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从449艘开普船的“成绩单”中,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港口的崛起,更是一条经济带、一个国家拥抱全球化的开放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