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指引下,2025年的长江航运正以“安全橙”筑基、“生态绿”提质、“科技蓝”赋能,构建起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航运体系。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长江口航道保障5万吨级及以上船舶通航1.18万艘次,同比增长显著;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长江中上游首位,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44%,绿色转型与安全保障的协同效应持续显现。
绿色转型:从“末端治理”到“全链条降碳”
长江航运的绿色发展已进入“降碳扩绿”跃升期,形成“航道-港口-船舶-运输组织”四位一体的生态体系:
航道建设生态化: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护岸绿化率超80%,生态固滩面积突破300万平方米。武安段航道疏浚土综合利用项目为鄂州花湖机场提供119万立方米回填材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港口能源清洁化:长江干线港口岸电设施覆盖率达100%,2024年船舶靠港使用岸电330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近3万吨。武汉港阳逻国际港建成智慧绿色港口示范工程,光伏发电系统年减排二氧化碳超2000吨。
船舶动力新能源化:全球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年替代燃油530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1660吨;国内首艘甲醇柴油双燃料万吨散货船在湖北开工建造,氢燃料动力船舶“三峡氢舟1号”完成首航。截至2025年,长江干线营运新能源船舶达69艘,在建51艘。
运输组织高效化:铁水联运规模占全国4%,江海联运量达15亿吨,占干线货运总量近50%。武汉港打造“北粮南运西进”“北煤南运”铁水联运网络,2024年完成铁水联运量23.16万标箱,同比增长44%,居全国内河首位。
安全保障: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面对长江主汛期复杂水文条件,长江航运以“智慧+协同”构建全流域安全网:
智能监管全覆盖:长江海事局上线“信用长江2.0”系统,实现船舶信用评级与监管资源动态调配;武汉港建成“长江e+”公共服务平台,日均点击量超30万次,集成通航信息、绿色服务、应急指挥等功能。
风险预警精准化:针对汛期高水位、强对流天气,长江航务管理局实施“一图看长江、一屏管航运”,通过电子航道图实时监测航标异动、水深变化,2025年已发布气象预警1.2万次,避免船舶碰撞风险3700余起。
应急能力体系化: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全年投入维护疏浚工程量超1000万方,确保12.5米深水航道畅通;武汉港配备专业搜救直升机、无人救生艇等装备,2024年成功处置险情156起,搜救成功率达98.7%。
法规标准先行:长江海事局牵头起草《重庆市船舶污染防治条例》,将“零排放”模式延伸至重庆全流域;发布《长江干线生态航道建设技术指南》等12项标准,填补新能源船舶加注、电池回收等领域空白。
典型案例:武汉港的“绿色安全双示范”
作为长江中上游“第一港”,武汉港以《三年行动方案》为纲,打造绿色智慧航运枢纽:
绿色制造:新洲区绿色船舶制造产业园集聚30家产业链企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武昌区长江绿色智能船舶设计集聚区吸引全球顶尖设计机构入驻。
安全枢纽:阳逻国际港建成全国首个铁水联运安全监管中心,通过5G+AI技术实现集装箱装卸、船舶靠泊全流程智能监控,2024年查处安全隐患2300余项,整改率100%。
多式联运:开通“日韩-武汉-欧洲”跨境中转通道,2025年新增3条国际多式联运线路,铁水联运网络覆盖西南、西北、华北地区,降低物流成本15%以上。
未来展望:构建“五彩长江”新生态
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刘亮表示,下一步将聚焦“安全橙、生态绿、科技蓝、服务红、物流金”五大维度,实施三大行动:
绿色航运攻坚:2027年前淘汰高能耗船舶500艘,建设10个零碳示范航线,打造“电化长江”样板。
安全能力跃升:建成覆盖全流域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推广船舶“黑匣子”数据共享,实现事故溯源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
智慧口岸建设:推广“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模式,2027年武汉港进出口通关时间压缩至2小时以内,助力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从“黄金水道”到“生态走廊”,长江航运正以绿色为底色、安全为底线、智慧为引擎,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