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规范海上渣土运输秩序,筑牢海洋生态保护屏障,崇明海警局横沙工作站联合崇明海事局横沙海巡执法大队、崇明区绿化与市容管理局、崇明区城管综合执法局等4家单位,于2025年4月启动“清朗2025”海上联合执法专项行动。通过“全流程、全链条”监管模式,行动累计查处违法案件3起,查获非法倾倒废弃物超1000立方米,有效遏制了海上渣土违规运输行为。
雷霆出击:联合执法织密监管网络
行动期间,联合执法组以北槽航道、横沙通道等渣土船通航密集区为重点,累计出动执法舰艇4艘次、执法人员18名,实施20小时全天候巡航,覆盖120海里重点水域。通过“拉网式排查+精准抽查”,执法人员对4艘次渣土运输船开展突击检查,重点核查船舶渣土运输许可证、航行轨迹及废弃物处置记录。
在4月25日的联合执法中,执法人员于长江口北支水道发现一艘未开启AIS系统的可疑船舶。经登临检查,该船舱内残留大量泥渣,且无法提供海洋废弃物倾倒许可证。经查证,涉案船舶通过挖泥船在沿岸滩涂非法取土,并向北支水道中心线以南海域倾倒废弃物1000余立方米。目前,崇明海警局已依法责令涉案人员停止违法行为,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科技赋能:构建“人防+技防”立体化监管
针对辖区海上作业船舶密集的特点,联合执法组创新打造“科技+”监管体系,通过“有人+无人”协同巡查,实现重点海域动态监测全覆盖:
数据共享机制:整合海事、海警、城管等部门数据资源,建立船舶航行轨迹、作业规律、证件信息等动态数据库,对重点船舶实施全周期追踪。
智能监控网络:依托雷达、AIS、CCTV及无人机巡查,构建“电子围栏+智能预警”系统,实时掌握船舶锚泊海域、航经水域等信息,提升执法响应效率。
执法装备升级:配备便携式泥渣检测仪、远程取证设备等科技装备,缩短现场核查时间,强化证据固定能力。
“过去执法靠‘肉眼+经验’,现在通过智能监控平台,5分钟就能锁定可疑船舶。”崇明海警局执法人员表示,科技手段的应用使违法行为发现率提升40%,执法成本降低30%。
源头治理:普法宣传压实企业责任
行动坚持“执法与普法并重”,通过“送法上船”“以案释法”等形式,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
涉企普法宣讲:组织召开渣土运输企业座谈会,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等法规,明确船舶资质审核、废弃物处置等合规要求。
典型案例警示:公开曝光近期查处的3起无证倾废案件,对涉案企业实施信用惩戒,形成“查处一起、震慑一片”的执法效应。
作业标准规范:联合制定《渣土运输船海上作业指南》,明确船舶装载、航行、倾废等环节操作规范,推动行业自律。
行动期间,执法组累计发放宣传手册100余份,开展普法宣讲3场次,覆盖从业人员200余人次。某渣土运输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执法部门的指导,我们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现在每艘船都配备了专职安全员,确保作业全程合规。”
长效机制:深化海上综合治理体系
崇明海警局横沙工作站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
跨部门协同:与属地政府、涉海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勤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联合巡查、信息共享和案件移送。
区域联防:加强与江苏、浙江等地海警机构协作,构建“环长江口”执法合作区,严打跨区域违法倾废行为。
公众参与:开通24小时举报热线,对提供有效线索的群众给予奖励,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
背景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七十一条规定,任何个人和未经批准的单位不得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废弃物;第一百零六条明确,未取得倾倒许可证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罚款。崇明海警局提醒,施工单位须依法取得海洋倾倒许可证,并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地点进行作业,共同守护海洋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