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漳州古雷开发区持续深化海上船舶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通过“科技赋能+网格管理+部门联动”模式,构建起覆盖船舶全生命周期的立体化安全防线。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开展海上点验3200余艘次,处置违规作业船舶4艘,扣押“三无”船只6艘,实现涉渔船舶100%纳入网格管理,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三级联动”织密监管网络
古雷开发区创新实施“区-镇-村”三级管理体系:
区级中枢:设立海上应急预警中心,整合应急指挥、气象预警、船舶动态监控等功能,24小时值守。通过智慧监控系统实时追踪29处渔港澳口动态,结合北斗终端、电子围栏等技术,实现船舶“离线报警-定位追踪-执法处置”闭环管理。
镇级枢纽:4个乡镇船管站进驻镇政府,统筹协调全镇船舶管理。例如,霞美镇船管站通过“一船一档”电子台账,精准掌握船舶适航性、船员资质及作业轨迹。
村级触角:7个渔港澳口管控站科学布点,覆盖全区29处停泊点。管控站配备巡逻车、执法艇及便携式检测设备,对进出港船舶实施“人证核验+安全检查”双确认。
“以前渔船动态靠人工登记,现在通过智慧平台,3分钟就能完成全港船舶状态筛查。”区海上应急预警中心负责人表示。
“人防+技防”双轮驱动
1. 专职队伍专业化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20名乡镇船舶管理员,经北斗系统操作、应急处置等专项培训后上岗。区农林水局出台绩效考核办法,将工资与工作实效挂钩,通过“四不两直”抽查履职情况,激发队伍活力。新入职船管员小陈说:“现在能熟练使用北斗系统追踪船舶,处理紧急情况更有底气了。”
2. 科技手段精准化
智能预警:依托“海上漳州全景海视图”平台,整合AIS、CCTV、无人机巡查数据,对商渔船碰撞、走私偷渡等风险实时预警。
设备升级:在古雷港区建设中型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配备500吨级溢油清除能力设备,预留扩建成1000吨级空间,满足东山湾内危险品船舶运输的应急需求。
网格化管理:建立87个渔业网格员微信群,实行“线上预警+线下走访”,今年已核查平台报警信息247起,处置定位终端离线船舶1700余艘次。
多部门“亮剑”严打违法
1. 专项行动雷霆出击
“净海清湾”行动:由漳州边检站、海事局牵头,联合海警、海关、公安等部门,重点排查非法出入境、擅自搭靠外轮等行为。今年3月行动中,出动执法船艇2艘次,检查船舶20余艘,消除风险隐患。
“春雷2025”行动:古林战区联合公安、海事等6部门,在马棚口沿岸开展联合执法,严查“三无”船舶非法出海、超员超载等行为,形成“执法联动、信息共享、行刑衔接”的治理格局。
2. 危化品船舶“零容忍”
针对古雷港区危化品船舶运输量激增的现状,漳州海事局实施“选船机制”,对低标准船舶实施劝退。今年1-7月,共开展船载液体危险品货物审批785艘次,实施散装液体危险品船舶安全检查28艘次,纠正缺陷150项,其中滞留2艘次。
全民共治筑牢防线
古雷开发区坚持“群众路线”,通过村规民约、宣传教育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渔民自治:在霞美镇北江村,渔民自发成立“安全互助小组”,协助船管站开展夜间巡查、气象预警传达等工作。
企业联动:要求石化企业投保污染责任险,并参与溢油应急演练。今年5月,古雷石化基地联合海事部门开展大规模溢油处置演练,检验“政企协同”应急机制。
市长魏东强调:“海上安全是古雷开发区发展的生命线。要持续深化共治共管,压紧压实属地、部门、企业三方责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碧海蓝天。”
当前,古雷开发区正以“全国海上船舶安全管理示范区”为目标,推进“智慧海事”二期工程建设,计划2026年前实现船舶动态监控、应急资源调度、污染处置的全链条数字化,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