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洋浦,2024年11月29日——今日上午,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在洋浦经济开发区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际船舶登记管理机构正式投入运行。启动仪式上,该局首任局长蔡映红为在建重大件运输船“盛畅777”轮颁发首份“中国洋浦港”船籍港船舶所有权证书,标志着海南自贸港航运业发展迈入制度型开放新阶段。
制度创新突破:全国航运业开放里程碑
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由中央编办于2024年9月批复设立,作为交通运输部海南海事局直属正处级机构,承担“中国洋浦港”籍国际船舶的登记、综合质量管理、检验监督、船旗国服务及政策研究等核心职能。这一机构的设立,是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关键举措,旨在通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船舶登记制度体系,破解中资国际船舶外流难题,维护国家海运物流供应链安全。
数据显示,自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船舶条例》实施以来,海南全岛新增航运类主体近700家,新登记或转籍“中国洋浦港”船舶47艘,新增国际运力533.21万载重吨,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洋浦”船籍港注册船舶达285艘,总运力突破687.4万吨,较2020年增长近26倍,形成“中国洋浦港”“上海洋山港”双轮驱动的国际船籍港新格局。
服务效能升级:打造国际一流航运品牌
新机构以“服务便利化、管理法制化、发展国际化”为定位,推出三大创新服务:
极简登记流程:依托海南自贸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政策优势,实施“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全程网办”,船舶登记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较传统模式提速80%。
全生命周期服务:整合船舶检验、安全监管、船员管理等12项职能,建立“从建造到报废”的闭环管理体系,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国际化合作平台:与伦敦海事服务协会、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等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推动中国船舶检验标准与国际互认,提升“中国洋浦港”国际话语权。
“盛畅777”轮船东代表在仪式上表示:“选择在海南登记,不仅节省了数百万元的运营成本,更看重这里提供的国际化服务生态。”该轮总长199.8米、载重吨3万吨,建成后将服务于东南亚重大件运输市场。
产业集聚效应:撬动千亿级航运经济圈
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的成立,正加速形成“船舶登记-航运服务-金融保险-装备制造”的产业链集群:
航运服务:引入挪威船级社、中国船级社等5家国际检验机构,设立海南国际仲裁院海事仲裁中心,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金融创新:推动全国首单船舶融资租赁资产跨境转让、首笔国际船舶保税油供应结算等业务落地,2024年航运金融规模突破200亿元。
人才培育:与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共建海南自贸港海事研究院,年培训国际化航运人才超3000人次。
据海南省交通运输厅预测,到2025年,海南国际船舶登记量将突破100艘,带动航运服务业产值超500亿元,助力自贸港构建“双循环”重要枢纽。
未来展望:锚定国际航运新高地
海南海事局局长吴红兵在揭牌仪式上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
制度型开放:争取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试点,探索实施“临时船籍港”制度,吸引更多境外船舶挂靠。
数字化赋能:建设“智慧海事”监管平台,实现船舶动态、船员信息、污染防治等数据的实时共享与智能分析。
绿色低碳转型:制定国际船舶碳排放标准,推广LNG动力、甲醇燃料等清洁能源船舶应用,打造绿色航运示范区。
随着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进入倒计时,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正以“中国洋浦港”为支点,撬动中国航运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为全球航运治理贡献“海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