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汕尾,2025年8月6日——近日,一艘名为“弘兴158”轮的船舶在汕尾海事局完成船舶安全管理证书审核,船长激动地表示:“这次在汕尾完成审核,为我们节省了12万元成本!”这一案例,正是汕尾海事局深化“全国通办”政策、助力航运企业降本增效的生动缩影。自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推行船舶审核“全国通办”以来,汕尾海事局通过制度创新与服务优化,累计为30余艘次异地船舶提供就近审核服务,直接为企业节省成本超900万元,单船最高节省金额达58万元,成为全国海事系统“放管服”改革的标杆案例。
政策突破:打破地域壁垒,释放航运活力
过去,异地注册船舶需返回管理公司注册地接受审核,不仅燃油成本高昂,调遣与停航更打乱企业运营节奏。以“弘兴158”轮为例,该船原需返回300海里外的宁德注册地审核,单程燃油费用超9万元,租金损失近3万元。如今,船东可依据航行计划自由选择就近靠泊港申请审核,汕尾海事局通过“全国通办”机制,将审核服务延伸至船舶实际运营区域,彻底终结了“船舶跑断腿”的历史。
数据显示,汕尾海事局已累计为异地船舶提供审核服务30余艘次,覆盖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等多类船型。在燃油消耗、船舶运营等关键领域,企业累计节省成本超900万元,船舶周转率提升20%以上。这一改革不仅降低了企业负担,更推动航运资源向沿海经济带高效集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服务升级:标准化+智能化,打造“汕尾样本”
为确保“全国通办”顺畅运行,汕尾海事局构建了“标准化服务+智能化支撑”的双轮驱动模式:
标准化服务规范:制定《船舶审核“全国通办”操作指南》,明确审核流程、材料清单、时限要求,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智能化审核平台:依托海事“一网通办”平台,企业可在线提交审核申请、上传材料、查询进度,审核员通过远程视频核查、电子证照核验等方式完成初审,现场审核时间压缩至1天内。
跨区域协作机制:与宁德、舟山等10余个重点港口建立审核员互派、信息共享、结果互认机制,避免重复审核,提升服务效能。
审核员队伍建设:组建专业化审核团队,动态响应企业需求,审核过程中提供海事专业建议,帮助船方提升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水平。
“我们通过‘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让审核服务像‘网购’一样便捷。”汕尾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例如,某航运公司旗下3艘船舶需同时接受中间审核,通过“一网通办”平台提交申请后,汕尾海事局协调宁波、青岛海事局同步开展远程审核,3天内完成全部审核流程,为企业节省调遣成本超50万元。
成效拓展:从“通办”到“通检”,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汕尾海事局的改革实践,与全国船舶检验“通检互认”政策形成协同效应。截至2024年12月,全国已有超4500艘船舶享受通检互认便利,直接节约社会成本超6500万元。汕尾海事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新造船“一件事”改革:将船舶登记、检验、证书核发等14项政务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办理时限从114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效率提升近8倍。
船员服务“零跑腿”:初次注册船员通过“海事通APP”可足不出户领取3本证书,批量事项提供“上门办”服务,惠及船员超2000人次。
智慧监管“全覆盖”:利用无人机巡查、AIS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船舶航行、作业、污染防治实施动态监管,事故率同比下降18%。
未来展望:深化改革,赋能航运经济高质量发展
汕尾海事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目标,持续优化“全国通办”服务:
扩大政策覆盖面:将“全国通办”机制推广至船舶登记、船员考试、危防管理等更多领域,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强化科技赋能: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审核数据共享中的应用,实现跨部门、跨区域信息互认,进一步提升审核透明度与效率。
深化国际合作:借鉴国际海事组织(IMO)相关标准,推动中国海事审核体系与全球接轨,助力中国航运企业“走出去”。
“降低企业成本就是增强市场活力。”该负责人强调,“汕尾海事局将以‘全国通办’为支点,撬动整个航运产业链降本增效,为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水运体系贡献力量。”
背景链接:
船舶审核“全国通办”:2021年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推行,允许船舶自由选择就近靠泊港接受审核,打破注册地限制。
船舶检验通检互认:2024年全国推广,实现不同检验机构间的检验结果互认,减少船舶停航检验时间。
汕尾海事局“一网通办”平台:2019年上线,集成46项海事政务服务,个人实名注册用户近109万,法人和船舶用户超1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