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地,2025年8月6日——2025年以来,中国海事系统以“零容忍”态度推进违法船舶整治行动,通过跨区域协作、科技赋能和源头治理,在渤海、珠江口、东海等重点水域形成高压严管态势。截至8月初,全国海事部门累计查处违法船舶超2000艘次,拆解涉渔“三无”船舶44艘,查处超载船舶7艘,水上交通事故率同比下降18%,为暑期汛期水上交通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渤海海域:跨区域联动构建“海空立体”监管网
7月2日至4日,天津、辽宁、河北、山东四地海事部门联合海警、海监、渔政等20家单位,在渤海西部海域开展“海安2025”联合巡航执法行动。行动调集7艘海事执法船、7艘公务船及8架无人机,首次应用垂起复合翼无人机实施“沧州-曹妃甸”跨湾巡航,结合卫星遥感、VTS、AIS等“陆海空天”监控手段,对莱州湾、渤海湾等船舶密集区及商渔船碰撞高风险区实施重点巡查。
行动中,联合编队查处非法作业渔船12艘,纠正船舶违规航行行为23起,排查整治航标失效隐患8处。天津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整合渤海跨湾无人机协同巡航资源,我们构建了‘海空一体、编队协同、分区负责’的立体化监管网络,为环渤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珠江口:智慧监管破解“商渔共治”难题
在珠江口水域,广州海事局联合公安港航分局于7月10日开展“绿色航海 向新图强”主题巡航执法行动。行动中,海事执法船“海巡09090”轮与公安执法船组成编队,利用无人机高清影像实时回传与智慧海事系统、CCTV监控形成互补,构建起“海-空-天”立体监管体系。
执法人员重点检查船舶消防、救生设备及船员履职能力,纠正不规范航行行为8起,并通过VHF高频对42艘次过往船舶进行“点对点”安全提醒。广州海事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行动依托“海事通App”实现重点船舶进出港前安全预警,商渔船碰撞风险自动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2%。
东海海域:“净海行动”严打走私偷渡
中国海警局南海分局自5月启动“净海2025”专项行动以来,在广东、广西、福建等海域构建24小时无死角管控体系。通过无人机巡查、雷达监测和智能监控网络,行动累计查获走私案件53起,抓获涉案人员78名,查扣船舶97艘、冻品48吨、香烟4.17万条,总案值达1600万元。
在厦门海域,海警部门联合多部门开展“净海2025”联合执法,建立“海上问题一把抓”协作机制。福建省海警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行动重点打击走私冻品、成品油等违法行为,同时强化对偷渡活动的源头治理,确保海上通道安全畅通。”
内河水域:专项整治破解“顽疾”
针对内河船舶违法问题,多地海事部门开展精准打击:
东莞:6月26日集中拆解涉渔“三无”船舶44艘,2025年以来累计查扣涉渔“三无”船舶57艘,清理违规网具5万余米。
河源:通过“海巡船+无人机”模式排查无证船舶2051艘次,纳管乡镇自用船舶100艘,拆解无证船舶4艘。
闵行:开展船舶超载专项整治,查处超载船舶7艘次,监督卸载货物580吨,建立船舶安全装载诚信档案推动行业自律。
长效治理:从“治标”向“治本”深化
各地海事部门在严打违法的同时,注重构建长效机制:
莆田:针对未营运陆岛交通码头安全隐患,联合交通、公安等部门建立定期巡查、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推动问题“清零”。
东莞:推动成立全国首批镇街一级水上搜救分中心,健全水上搜救体制,救助成功率达100%。
河北:在“海安2025”行动中首次应用渤海跨湾无人机协同巡航,为全国海事监管提供“环渤海样板”。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双共”(共享共治)理念,推动海事监管与服务保障一体化建设,以智慧化手段提升水上交通安全治理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