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舟山,2025年8月6日——在长江黄金水道与南北海运大通道的交汇处,浙江舟山这座“千岛之城”正以4.4万名海员为基石,构建起覆盖人才培养、技能提升、权益保障、产业联动的海员发展生态圈。作为全国海员数量占比超6%的“海员大市”,舟山通过政策创新、产教融合、服务升级三大路径,为全球航运业输送“中国力量”,更以生态化发展模式重塑海员职业价值。
从“数量优势”到“质量跃升”:海员队伍的进化之路
舟山海员队伍的壮大始于十年前的战略布局。自2010年以来,当地注册船员人数从2.6万增长至4.4万,增幅达69.2%。但数量增长并非终点,舟山海事局数据显示,目前高中以上学历船员占比46%,职务船员占比70%,国际航行船员占比28.6%,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我们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舟山海事局副局长陈和平在2025年世界海员日主题活动中表示。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通过东方海外海事学院、万邦液货运输培训中心等平台,年均培训境内外高级海员超5000人次,并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合作成立国际海事学院,首期18名学员已赴全球航线任职。近三年,该校毕业生中30%成长为远洋船长、轮机长或航运企业高管,2500余人服务于马士基、中远海运等世界知名企业,航迹覆盖100多个国家港口。
政策创新:为海员“安居乐业”筑牢根基
2025年6月,舟山市船员行业党委发布“为船员办实事十大举措”,从职业认同到生活保障,构建起全链条支持体系:
人才激励:将中级以上船舶技术职称、全国“安全诚信船长”纳入舟山市人才分类目录,享受购房补贴、子女入学等政策;
权益保障:设立“浙海枫桥·船员驿站”,提供快递收发、港区接驳、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推行证书“掌上办”“跨域办”,2025年上半年通过无纸化申办的证书已突破5万本;
安全护航:建立海上紧急医疗救援绿色通道,配置便携式医疗设备,培训专业救援人员,将船员救助效率提升40%。
“以前换证要离船返港,现在通过‘船员口袋工程’,在船上就能完成所有流程。”远洋船长李明辉感慨。这一政策已惠及超2万名海员,真正实现“不离岛、不下船”办证。
产教融合:打造国际海员培养“舟山标准”
舟山的野心不止于国内。2025年,当地航海院校与新加坡、挪威等国合作开发国际通用海事教育标准,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终身学习”体系。浙江海事局公布的2025年下半年考试计划显示,舟山将承担无限航区船长、轮机长等高端船员适任评估,并首次开设长江—宁波舟山港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舶船员培训课程。
“我们的目标是让‘舟山海员’成为全球航运业的金字招牌。”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汪益兵透露,学校正探索建立两岸三地航海教育联盟,未来计划将产教融合共同体扩容至50家航运企业、20所国内外院校,形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联动:海员经济撬动千亿级海洋产业
海员队伍的壮大正反哺地方经济。2025年上半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104.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9.8%,背后是4.4万名海员支撑的全球航线网络。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海员产业与船舶修造、保税燃料油供应、远洋渔业等形成联动:
船舶服务:舟山集聚1355家航运服务企业,保税燃料油年供应量突破600万吨,跃升全球第五大加油港;
远洋渔业:2025年新建6艘万吨级冷链运输船,新增运力30万吨,彻底解决渔获运输“卡脖子”问题,预计全年远洋渔业总产出达600亿元;
高端制造:浙江世倍尔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异辛酸装置满负荷运转,产品通过海员运输链直达全球化工企业,年产值超8亿元。
“海员是海洋经济的‘毛细血管’,他们的流动带动资金、技术、文化的全球配置。”舟山市海洋经济发展局负责人表示,当地正以海员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船舶服务—港口物流—高端制造”的千亿级产业生态圈。
未来蓝图:从“海员大市”到“海洋强市”
站在2025年的节点,舟山的目标愈发清晰:到2030年,海员队伍突破6万人,高端船员占比提升至40%,建成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和国际海事培训基地;同时,推动“舟山海员”品牌国际化,使中国海员在全球航运市场的占有率从目前的30%提升至40%。
“当每一名海员都能在舟山找到归属感,当‘舟山海员’成为世界航运业的信任标签,我们才算真正实现了从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的跨越。”陈和平的这句话,或许正是这座“千岛之城”最深远的航海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