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天津港——当巨轮缓缓驶离天津港,载着10.5万吨煤炭的“金海辉”号货轮,在渤海湾的晨曦中开启了它的南行之旅。这艘长245米、宽43米的庞然大物,不仅是中国福建海运集团的骄傲,更是140万中国海员日常生活的缩影。本报记者随轮远行,用七天六夜的时间,深入体验并揭秘了海员们鲜为人知的真实生活。
启航:巨轮上的“小社会”
“金海辉”号货轮的甲板部、机舱部、事务部各司其职,26名海员共同维持着这艘巨轮的平稳运行。船长于建晨,一位跑船20余年的老海员,身着白色制服,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从容。他告诉记者:“这样的航行,对我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但每次启航,都意味着要与家人分别数月,甚至一年。”
走进船员的生活区,记者发现,尽管空间有限,但布局合理,设施齐全。船员的房间多为酒店式格局,进门右手边是卫生间,左手是单人沙发,茶几上摆放着绿植,增添了几分生气。大副级别以上的高级船员还享有单间配套,甚至配有小型客厅。然而,与国外货轮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金海辉”号上的氛围更为融洽。船长笑着说:“大家伙儿不在岗时,都会到我房间喝喝茶,聊聊天。”
航行:孤独与坚守的交响曲
航行在茫茫大海上,与外界的联系变得异常珍贵。船上没有手机信号,只有昂贵的卫通电话可供紧急联络。对于海员们来说,孤独是最大的敌人。为了排解寂寞,船上配备了卫星电视,每天能收看到十几个频道的电视节目,让海员们即使远在海外,也能时刻了解国内的最新动态。
晚餐时间,是船上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尽管餐盘里的菜饭量是专门针对男海员订制的,一顿饭相当于记者平日三顿的饭量,但大家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享受着难得的团聚时光。船长提醒记者:“青菜要全部吃光啊,这可是船上的‘宝贝’。”原来,船上的新鲜蔬菜放不了多久,必须精心储存,每一片青菜都显得尤为珍贵。
工作:责任与汗水的交织
在“金海辉”号上,每一名海员都有自己的职责。从驾驶台的雷达屏幕,到机舱的轰鸣声中,海员们各司其职,确保着货轮的安全航行。记者跟随大副体验了操舵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海况,每一次避让都需要高度的专注和精准的判断。大副告诉记者:“在中国沿海避让小渔船时,我们得格外小心,因为渔船的航行轨迹往往难以预测。”
除了驾驶台的工作,机舱部的海员们也在默默奉献着。他们负责维护货轮的动力系统,确保货轮能够持续稳定地航行。在高温的机舱内,海员们穿着厚重的工作服,汗水浸湿了衣背,但他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用汗水书写着责任与担当。
生活:单调与乐趣并存
海上生活虽然单调,但海员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晚餐过后,20多名船员脱下工作服,踩上凉拖,挤在不大的休息室内,守着一台电视机前观看世界杯比赛。当球员们进球时,海员们欢呼雀跃;当错失良机时,他们也会惋惜不已。这种简单的快乐,成为了他们海上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此外,船上还配备了健身器材和乒乓球桌等娱乐设施。海员们在工作之余,会通过锻炼和打球来放松身心。老水手苏兆权喜欢看抗战影片,他的房间里摆满了各式茶叶和绿植,显得格外居家。他告诉记者:“上船前儿子帮我下载了不少电影电视剧,够我看好一阵子了。”
归航:期待与家人的团聚
经过七天六夜的航行,“金海辉”号货轮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广东珠海。对于海员们来说,每一次归航都意味着与家人的团聚。然而,这样的团聚往往短暂而珍贵。船长于建晨告诉记者:“我都快有一年没上岸回家了,讲难听点,麻木了。但每次想到家人,心里还是暖暖的。”
在这次随船实录中,记者深刻感受到了海员们的艰辛与不易。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在茫茫大海上默默奉献着青春和汗水。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守和付出,才有了我们生活中的便利和繁荣。让我们向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