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 中国/全球讯 近期,全球集装箱航运市场再现剧烈波动,美线、欧线等主要航线海运费持续飙升,部分航线运价较年初暴涨超300%,舱位紧张导致“一舱难求”现象卷土重来,大量外贸货物积压港口,企业运营压力陡增。这场由多重因素交织引发的航运危机,正深刻冲击全球供应链稳定。
运价狂飙:美线领涨,单柜成本突破7000美元
据上海航运交易所最新数据,2025年5月中国出口至美西、美东航线运价指数平均值分别较上月上涨10.8%和6.4%,其中美西航线运价从3月的2000美元/40英尺高箱(FEU)飙升至7月的近7000美元,美东航线亦突破6000美元。欧洲航线同样承压,5月运价指数环比上涨8.3%,部分港口附加费叠加后,单柜成本直逼5000美元。
“现在订舱至少要提前15天,运价几乎每周都在涨。”江苏华腾个人护理用品公司负责人穆龙生表示,其企业6月发往美国的一批牙刷订单,因舱位紧张在港口滞留近两周,最终通过支付高额插舱费才得以出运。宁波航交所分析师指出,美线运力缺口仍超万标箱,船公司通过“大船换小船”策略缩减运力后,短期内供需失衡难以缓解。
抢运潮透支需求,下半年旺季效应或减弱
本轮运价暴涨的直接诱因是中美关税政策调整引发的“抢出口”效应。2025年二季度,美国买家为规避潜在关税加征,集中下单中国商品,导致3月集装箱贸易量同比增长7.2%,但6月后出货节奏骤然放缓。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副所长郑静文分析:“上半年抢运潮提前透支了市场需求,叠加美国零售商库存高企,第三季度传统旺季可能面临‘旺季不旺’的困境。”
数据印证了这一判断:7月下旬,美西航线运价较6月高峰暴跌70%,跌至1700-1900美元/FEU,接近成本线;美东航线跌幅亦达50%。船公司为“止血”被迫大规模停航,6月30日至8月3日,跨太平洋航线累计取消48个航次,预计8月停航量将再增25%。
多重矛盾叠加:成本、运力与政策博弈
成本端压力:巴拿马运河通行费上涨、红海局势紧张迫使船只绕航好望角,单程航程增加15天,燃油消耗上升40%。马士基集团测算,绕航导致每标箱成本增加300-500美元,这部分费用最终转嫁至货主。
运力结构性失衡:尽管2025年全球新交付集装箱船运力预计增加200万标箱,但红海危机导致约15%的运力被困在绕航航线,实际可用运力增长不足预期。此外,美国西海岸港口劳动力短缺问题加剧,洛杉矶港、长滩港因卡车司机缺口超8万人,货物滞港时间延长3-5天。
政策不确定性:特朗普政府计划于8月启动“对等关税2.0”,拟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加征10%-50%关税,进一步推高企业备货焦虑。江苏尔漫照明公司董事长董新立透露,其客户要求将3个月订单一次性下达,并承担全部海运成本,“但即使FOB模式下,我们也要面对原材料涨价和工厂产能饱和的双重压力”。
企业应对:多元化布局与供应链韧性重构
面对危机,外贸企业与港口、船公司展开协同自救:
港口端:宁波舟山港推出“三优先”政策(优先进港、靠泊、作业),并联合杭州海关、宁波海关加速空箱调运,6月中旬美线航线逐步恢复常态化运营。
企业端:浙江扬程国际物流通过提前锁定1.3倍舱位、分散出货至东南亚港口中转等方式缓解压力;江苏华腾公司则将部分订单转向中欧班列,尽管运输时间增加10天,但成本较海运仅高出20%。
行业层面:2025海丝港口合作论坛上,47家国内外港航企业签署《共同声明》,承诺通过数字化调度、共享舱位资源等手段提升供应链韧性。
长期挑战:新兴市场能否成为“缓冲带”?
尽管传统航线遇冷,但新兴市场表现亮眼。2025年1-5月,远东至南非、南美、中东航线集装箱贸易量同比分别增长20.4%、16.1%和15.0%。赫伯罗特等船公司已宣布,8月起上调远东至南美西航线GRI附加费1000美元/FEU,显示运力正向高增速市场倾斜。
“全球贸易格局正在重塑,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仍是核心优势。”省海港集团总经理朱苗强调,宁波舟山港航线总数已达307条,连通性跃居全球第二,未来将通过“海铁联运+海外仓”模式,帮助企业分散风险。
结语
这场航运危机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也加速了行业变革。随着RCEP深化实施与新兴市场崛起,中国外贸企业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而如何平衡效率与安全,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