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市出口船舶金额达445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增长48.8%,全年增长规模近150亿元,成为上海外贸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上海船舶出口的历史纪录,更凸显了上海在全球船舶制造与贸易领域的领先地位。
滚装船成新增长点 助力中国汽车加速出海
2023年,全球汽车贸易格局深刻调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为满足这一需求,上海船舶工业加速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滚装船出口成为最大亮点。以上海外港海通国际汽车出口码头为例,全年停靠830艘次外贸滚装轮,平均每天离港2-3艘,日均近3000辆汽车从这里运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由我国船东投资建造的全球最大LNG双燃料动力滚装船“文景口”号首航欧洲,单船可装载7600辆汽车,标志着中国在清洁能源船舶领域的技术突破。此类船舶的批量交付,直接带动上海船舶出口结构优化,高端船型占比显著提升。
政策服务创新 护航船舶出口“零延迟”
面对船舶出口订单激增,上海海关推出“7×24小时预约通关”“上船绿色通道”“口岸单位联合登临”等创新举措,实现新造船出口通关零延迟、登临检疫零等待。以江南造船为例,其建造的14000TEU集装箱船“MSC ANGOLA”号通过优化通关流程,提前22天交付,码头周期仅65天,创下行业新纪录。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三大船企(江南造船、沪东中华、外高桥造船)在建船舶超60艘,涵盖LNG运输船、大型邮轮、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端船型。其中,沪东中华同时建造19艘LNG运输船,产能倍增战略成效显著,全球市场占比超20%。
船舶出口拉动外贸整体增长 “新三样”表现亮眼
船舶出口的强劲增长,成为上海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关键力量。2023年,上海进出口总值达4.21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1.74万亿元,增长1.6%。船舶与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组成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额达1677.9亿元,增长42.2%,占同期出口总值的9.7%,拉高整体增速2.9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电动载人汽车年度出口值首超千亿元,达1208.9亿元,增长43.9%;锂离子蓄电池出口382.4亿元,增长50.5%。船舶与“新三样”的协同增长,印证了上海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枢纽地位。
全球市场布局深化 绿色技术引领未来
从出口目的地看,上海船舶已覆盖全球主要航运市场。2023年,我国船舶产品出口至19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向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出口金额分别为177.3亿、29.0亿和28.4亿美元。上海船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在LNG双燃料动力、甲醇燃料、氨燃料等绿色船舶领域取得突破,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2030/2050减排目标,订单量持续攀升。
例如,外高桥造船建造的8600车位LNG双燃料动力汽车运输船,采用全球首创的“薄膜型LNG燃料舱”技术,较传统燃料船减少碳排放30%以上,成为国际市场“抢手货”。
展望2024: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主旋律
据上海航运交易所预测,2024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将保持在1亿载重吨历史高位,新接订单量约8000万-1亿载重吨。上海船舶工业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大型LNG运输船、邮轮、智能集装箱船等高端船型,推动产能向“精特优”转型。
随着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加速,上海船舶企业正加快布局氢燃料、核动力等下一代清洁能源技术,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绿色船舶订单占比超50%,为全球能源运输和海洋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