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 山东烟台 10月18日,山东蓬莱海域突发一起货船走锚险情,一艘巴拿马籍干货船“HUA MEI DA”轮在强风影响下失控漂移,最终搁浅于蓬莱东港东侧水域。经烟台市海上搜救中心统筹协调,13名遇险船员通过“缆绳应急通道+直升机吊运”的立体救援方案全部安全获救,目前船体状态稳定,海面未发现溢油。
险情突发:拒绝避风建议致走锚搁浅
10月18日13时03分,烟台海事局值班人员通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发现“HUA MEI DA”轮锚位异常,立即通过高频电台要求该轮核查锚位并提醒及时处置走锚风险。同时,海事部门联合海关、边检等部门为该轮开通进港避风绿色通道,但船方以“锚泊避风安全可控”为由拒绝进港,并提交书面说明。
然而,随着当日傍晚东北风逐渐增强至7-8级,该轮在狂风巨浪中彻底失控。18时30分,船舶向岸边漂移过程中触礁搁浅,船体右舷出现明显破损。船长通过卫星电话紧急求救:“机舱开始进水,13名船员生命受到威胁!”
三级联动:20分钟启动应急预案
接报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三级海上搜救中心同步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烟台市海上搜救中心主任、烟台海事局局长王洪鹏坐镇指挥,通过“智慧海事”监管系统调取事发海域实时气象数据,组织救助专家、资深船长制定“陆海空三位一体”救援方案:
岸基准备:协调蓬莱东港调度室清理码头空间,调派救护车、消防车待命;
船舶布防:指令专业救助船“北海救115”从待命海域全速赶赴现场,同时引导附近3艘渔船协助警戒;
空中支援:联系北海救助局调派抗风能力强的B-7312救助直升机从蓬莱机场起飞。
惊险救援:缆绳通道搭建生命线
23时45分,在狂风呼啸、浪高3米的恶劣条件下,救援人员冒险乘坐小艇靠近搁浅货船。他们使用高压水枪冲开船舷附着物,将直径32毫米的应急缆绳固定在船艏绞盘上,另一端通过地锚牢牢系在码头防波堤。这条长达200米的“生命通道”不仅为后续直升机救援提供稳定支点,更确保在极端情况下可通过滑索转移人员。
10月19日5时33分,随着晨光初现,B-7312直升机突破低云层抵达现场。救生员通过钢索降至甲板时,发现船体因潮汐作用正以每分钟15厘米的速度向左侧倾斜。机组果断采用“双索道吊运法”:主索道运输人员,副索道传递救生设备。经过3批次、每批4-5人的高效转运,6时06分最后一名船员被安全接至直升机。
技术赋能:智慧系统提升救援效能
此次救援中,烟台海事局创新应用多项技术手段:
动态风险评估系统:实时分析风速、浪高、流速等12项参数,自动生成救援窗口期预测图;
5G远程会诊平台:通过船载设备,医院专家远程指导随船医生进行初步急救;
数字孪生模拟:提前3小时预演不同救援方案的海况适应性,将决策时间缩短40%。
专家点评:构建北方海上救援样板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安全所所长李伟表示:“本次救援创造了三个突破:一是在7级风浪中完成高危船舶人员转运;二是首次实现‘缆绳通道+直升机’的复合救援模式;三是通过三级搜救中心联动,将应急响应时间压缩至20分钟以内。这标志着我国北方海域应急保障体系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发稿时,“HUA MEI DA”轮仍搁浅于原位,烟台海事局已部署24小时监控,防止次生灾害发生。该局同步启动事故调查程序,重点核查船舶适航性、船员操作规范及应急预案执行情况。此次成功救援再次彰显了中国海事部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救援理念,为全球海上应急处置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