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广东汕尾 8月3日晚,汕尾港海域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行动。一艘巴拿马籍集装箱船“OCEAN VANGUARD”上,一名菲律宾籍船员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生命危在旦夕。汕尾海事局接报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联合边检、医疗等多部门展开高效救援,在台风“云雀”外围影响下的恶劣海况中,成功开辟出一条跨越23海里的“生命通道”,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突发险情:外籍船员命悬一线
当晚20时15分,汕尾海事局值班室电话骤响:“我船一名船员胸痛剧烈,已出现休克症状,急需送医!”经核实,这艘载重4.2万吨的集装箱船正锚泊在汕尾港东南方向23海里处,船上53岁的轮机长何塞·罗德里格斯(菲律宾籍)在检修主机时突发剧烈胸痛,随船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进行介入治疗。
此时正值台风“云雀”外围环流影响广东沿海,事发海域风力达7-8级,浪高3-4米,船舶颠簸剧烈。更棘手的是,该轮干舷高度超过12米,在航行状态下无法通过常规方式转移病人。
智慧调度:多部门协同作战
汕尾海事局立即启动“三同步”应急机制:
精准定位:通过智慧海事监管系统调取船舶AIS轨迹,结合CCTV监控锁定锚位,同时指令“海巡09351”艇前往现场核查。
方案制定:会同边检、卫健部门制定“拖轮转运+岸基接力”方案,协调抗风能力强的“厦港拖28”轮从遮浪渔港紧急出航。
绿色通道:提前将患者信息通报汕尾边检站,完成预审手续;协调深汕中心医院派出心脏专科医疗团队携带ECMO设备在码头待命。
惊险转运:与风浪赛跑
21时30分,“厦港拖28”轮顶着狂风巨浪抵达锚地。由于船舶摇晃幅度达±15°,救援人员采用“悬停吊运+人体护挡”方式:
拖轮与集装箱船保持同步横摇频率
救生员用身体构成“人墙”保护患者
通过双索道系统将担架平稳降至拖轮甲板
整个转运过程仅用12分钟,但每个环节都惊心动魄。当患者被抬上拖轮时,监护仪显示其血压已降至80/50mmHg,情况万分危急。
生命接力:3小时闭环救援
23时45分,经过2小时15分钟的全速航行,“厦港拖28”轮抵达小漠国际物流港。此时,边检、海关、医疗团队已完成全部接应准备:
边检民警在码头完成人证对照和紧急入境许可办理
医护人员携带便携式ECMO设备登轮接手救治
救护车通过港区绿色通道直抵直升机停机坪
8月4日0时10分,患者被转运至深汕中心医院胸痛中心。经急诊PCI手术,堵塞的冠状动脉被成功开通。截至发稿时,患者已脱离生命危险,正在CCU病房接受后续治疗。
技术赋能:智慧海事显威力
此次救援中,汕尾海事局创新应用多项技术手段:
5G远程会诊:通过船载5G设备,医院专家实时指导随船医生进行初步急救
数字孪生系统:模拟不同救援方案的海况适应性,优化转运路径
无人机投送:紧急调派无人机将急救药品空投至锚地
专家点评:构建海上生命救援新范式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专家李明指出:“此次救援创造了三个突破:一是首次在7级风浪中完成高危病患转运;二是实现‘边检-海事-医疗’全链条数字化协同;三是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将决策时间缩短60%。这标志着我国海上应急救援体系已进入智慧化新阶段。”
据汕尾海事局统计,今年以来该局已成功处置海上险情23起,救助遇险人员56人。局长陈志强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用科技力量筑牢海上生命防线。”
目前,汕尾海事局已将此次救援经验形成《高海况病患转运操作指南》,并在全国海事系统推广。这场跨越生死线的救援行动,不仅展现了中国海事人的专业素养,更为全球海上应急救援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