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天津港海河区域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智慧港口建设加速推进,航道维护、桥梁施工、风电项目等多项工程同步展开,区域发展动能持续释放。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枢纽,天津港正通过“智慧+绿色”双轮驱动,构建联通全球的“经济走廊”。
智慧港口:AI赋能,效率跃升
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码头,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的创新实践持续深化。自动化岸桥在智慧调度系统控制下精准作业,L4级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ART)穿梭于码头与堆场之间,数字孪生平台实现虚实联动,港口作业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0%以上。
“过去工人需攀爬40米高岸桥操作,如今在中控室轻动摇杆即可完成。”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信息部经理谢锦男介绍,依托昇腾算力打造的“港口大脑”已渗透至装卸、运输、仓储全环节,单证电子化率达100%,集装箱大型设备自动化率超80%。
智慧化转型正推动天津港从“货物通道”向“智慧枢纽”升级。2025年前5个月,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07亿吨,同比增长1.1%;集装箱吞吐量993.1万标箱,同比增长3.7%,创历史新高。
航道维护:昼夜施工,保障通航
为确保航道安全畅通,天津港新港航道水深维护疏浚工程自7月23日起进入昼夜施工阶段。耙吸式挖泥船“和沣”“和新1”轮在主航道及南侧小船航道作业,疏浚物通过管线输送至指定船窝或大沽口北锚地倾倒区。
“施工期间,我们采用‘边疏浚边监测’模式,确保航道水深符合20万吨级船舶通航标准。”天津港集团工程部负责人表示,工程将持续至11月30日,覆盖主航道、北航道及南侧小船航道总计38公里范围。
海事部门同步发布航行警告,要求过往船舶加强瞭望,主动联系施工船舶,避免进入安全作业区。
桥梁建设:关键突破,贯通两岸
海河之上,西中环快速路跨海河桥工程迎来重要节点。主桥钢梁顶推施工正式启动,施工团队采用大吨位步履式千斤顶技术,以每日1.5至1.8米的速度推进跨河钢梁拼接。
“主桥为单跨下承式提篮简支钢箱系杆拱桥,跨径421.6米,建成后将位居同类型桥梁世界前列。”天津滨海海河金湾城市开发有限公司前期部部长王旋介绍,工程通过设置临时通航孔保障施工期船只通行,预计2026年通车后将有效连通海河北岸胡家园区域与南岸小梁子区域,完善滨海新区快速路网。
与此同时,安阳桥、于新桥改建工程稳步推进。两桥将升级为开启式桥梁,建成后既可缓解区域交通压力,又能为海河往来船只提供通航空间。
绿色能源:风电项目,助力转型
在天津港大沽口港区,临港北防波堤风电项目施工进入冲刺阶段。八艘作业船舶“明源1006”“龙昌”等轮在防波堤附近水域开展桩基施工,项目计划于12月15日前完成全部风机安装。
“项目采用8台6.2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年发电量可达1.2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8万吨。”天津港集团能源部负责人表示,风电项目将与港口光伏、氢能等绿色能源形成互补,助力天津港打造“零碳港口”。
海事部门提醒,施工区域已划定安全作业区,过往船舶需遵守VHF16频道通信要求,避免干扰施工秩序。
港产城融合:千亿集群,蓄势待发
港口升级与基建提速正催生庞大产业集群。在天津港保税区,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生物制造等千亿级产业加速集聚,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海洋石油工程等企业联合建造的“海上移动油气工厂”年处理原油能力达千万吨级。
冷链物流领域,京津物流园冷库以京津冀为核心辐射全国,2025年6月单月处理进口水果24吨,推动适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天津港正通过‘前港后厂’模式,将港口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宝义分析,随着港产城联动深化,滨海新区将形成绿色石化、粮油加工、新能源等多元产业格局,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智慧码头到绿色能源,从航道维护到桥梁贯通,天津港正以“硬核”举措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随着多项工程同步推进,这座“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正加速驶向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