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栏目
《红海危机叠加中国进口格局生变,全球油轮市场“风暴”升级》

2025年,红海地区持续的地缘政治冲突与中国原油进口战略调整,正以“双引擎”之势重塑全球油轮市场格局。从苏伊士运河的“咽喉”受阻到中国炼厂的成本传导,从运费飙升的“蝴蝶效应”到运力过剩的长期隐忧,一场由地缘政治与能源转型交织的航运危机正在蔓延。

红海危机:油轮绕行“烧钱”模式,运费创历史新高

5月,胡塞武装重启对红海商船的袭击,苏伊士运河通行量较2023年同期骤降70%,全球约12%的海运原油被迫绕行非洲好望角。这一变化直接推高油轮运营成本:

  • 航程延长:单次航程从20天增至35-40天,每艘超大型油轮(VLCC)需多消耗1500吨重油,燃油成本增加近百万美元;

  • 运费飙升:波罗的海原油运输指数(BDTI)显示,VLCC单日运费从年初的5万美元/天跃升至6月底的18万美元/天,部分紧急租船的“现货价”甚至冲至25万美元/天,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高;

  • 保险溢价:战争险费率维持在0.5%-1%(危机前仅0.05%),一艘载重30万吨的VLCC单次航程保险费从5万美元飙升至50万美元。

供应链中断的连锁反应已传导至终端消费市场。以中国为例,2025年5月进口的4200万吨中东原油中,90%原走苏伊士运河,现全部绕道好望角,每月增加运输成本约10亿美元。6月28日,北京某加油站95号汽油价格跳至8.32元/升,年内第5次调价且涨幅最大。山东某炼油厂负责人表示,因原油到港延迟,每周需停工3次,单次成本50万元,月均损失300万元,最终通过成品油涨价转嫁压力。

中国因素:进口来源地调整与“灰色船队”扰动市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其进口格局的变化正深刻影响油轮市场供需平衡:

  1. 贸易流向重构
    2024年,中国从苏伊士运河以西港口(如西非、地中海)进口原油量同比下降18%,而从运河以东港口(如中东、俄罗斯远东)进口量增长35%。这一调整虽缩短了部分航程,但整体吨英里需求因贸易流向变化而低于预期水平。例如,中国从俄罗斯东部港口进口量同比增加43万桶/日,而从西非进口量因地缘政治风险下降12%。

  2. “灰色船队”崛起
    受美国制裁的俄罗斯、伊朗原油通过“灰色船队”(由老旧油轮组成、不公开数据的运输网络)转运至中国。Gibson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量达120万桶/日,较2019年增长233%,但相关运输成本因保险费率上升而增加15%-20%。这些“影子船队”虽缓解了中国部分进口需求,却加剧了市场运力的非透明化竞争。

  3. 需求放缓与战略储备调整
    中国原油需求增长放缓(2025年预计仅增15万桶/日),叠加战略石油储备补库速度下降,导致进口量同比下降44万桶/日。这一趋势削弱了中国对长航线油轮的需求,部分VLCC转而投向美洲至亚洲航线,推动全球运力重新分配。

市场展望:短期波动加剧,长期运力过剩隐忧浮现

短期:红海危机持续,运费或维持高位

尽管美国对胡塞武装发动多次空袭,但袭击事件仍未完全停止。Intermodal分析师指出,即使红海部分复航,战争险费率仍将持续高位,叠加港口拥堵(如鹿特丹、上海港)和订舱系统瘫痪等问题,油轮市场“高运费、低效率”的困境短期内难以缓解。

长期:运力过剩与行业转型压力并存

  • 老旧船队拆解放缓:全球油轮船队平均年龄接近15年,但因运费高涨,船东拆解意愿下降,2025年预计仅拆解30艘老旧船(远低于新船交付量);

  • 中型油轮市场承压:2025年预计新增94艘巴拿马型船,而需求增长乏力,运价或面临下行压力;

  • 技术转型加速:马士基等巨头已取消500余个航次并减速15%以控制运力,同时加大智能航运投入(如无人机巡检、AI航线优化),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结语
红海危机与中国进口格局调整的双重冲击,正将全球油轮市场推向“冰与火”的极端:短期运费狂欢背后,是长期运力过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地缘政治的“黑天鹅”与能源转型的“灰犀牛”,共同考验着航运业的韧性。在这场风暴中,谁能率先完成航线多元化、技术智能化与成本精细化的转型,谁将赢得下一轮周期的主动权。


全国院校丨报名培训就搜#万洋船员管家www.hy151.cn
培训报名 找船就业 证书代办 补考报名 免费题库 体检预约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城南迎宾东路盛唐本部中心12层 电话:0595-28983355
福建盛唐船务集团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01715号-1 船员招聘网-船员培训-船员考试-万洋船员管家-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盛唐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