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凌晨,巴西东北部海域——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撕裂了平静的夜空,一艘载有6名船员的巴西渔船在巨浪中挣扎。船体破裂、海水倒灌,求救信号灯在黑暗中微弱闪烁……危急时刻,中国利比里亚籍货船“亚美麒麟”号与巴西海事救援力量跨越国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深夜救援,最终6名遇险者全部获救,谱写了一曲“生命至上”的海洋赞歌。
风暴突袭:渔船倾覆,6人命悬一线
3月4日,巴西渔船从巴西南部圣卡塔琳娜州启航,计划前往东北部北里奥格兰德州。然而,旅程中突遇强风暴,巨浪如山般压向船体。“船突然开始进水,那一刻真是恐怖。”渔船船主马塞洛·贝拉斯回忆道,“我们拼尽全力排水,但海水灌入的速度远超想象。”
凌晨3时许,渔船彻底失去浮力,6名船员被困在随波漂流的救生筏上。他们用最后的力气发出求救信号,但设备很快因进水损坏,与外界彻底失联。“我们以为自己可能救不回来了。”获救船员卡洛斯·爱德华哽咽着说。
中国船员:1小时极限搜救,与死神赛跑
凌晨3时15分,正在大西洋航行的“亚美麒麟”号货船接到巴西海事救援协调中心(MRCC)的紧急通报:一艘渔船在附近海域遇险,请求协助救援。
“亚美麒麟”号由一家中国公司管理,船上21名船员均为中国人。船长黄永超接到通报后,立即向船东、承租方及船舶管理公司汇报,并果断下令调整航线,全速驶向目标海域。“在茫茫大海中孤立无援的恐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黄永超说,“救人不仅是人道主义精神,更是航海人的共同守则。”
救援难点重重:
能见度极低:夜海无光,小船几乎无法用肉眼辨认,只能依靠雷达和电子海图定位;
海况复杂:4级风浪下,货轮需精准控制航速与方向,避免对小船造成冲击;
时间紧迫:渔船随时可能沉没,每一秒都关乎生死。
凌晨4时许,雷达终于捕捉到微弱回波。船员们目视搜索,终于在波浪中看到摇曳的信号灯。“左舵5度……回舵!”黄永超紧握船舵,每一次微调都是意志与技术的较量。大副罗镇华带领船员抛掷系绳救生圈,首次抛掷位置不理想,便迅速调整角度重新抛掷。最终,6名船员全部成功登船,其中一人胳膊受伤,行动困难。
“当他们登上船的那一刻,电话那头家人的哭声传了过来。”黄永超说,“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和团队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中巴携手:三天航程,结下深厚情谊
救援成功后,“亚美麒麟”号按照巴西海事部门指示,将获救者送往圣保罗州桑托斯港。在后续三天的航程中,中巴船员同舟共济,结下深厚友谊。中国船员为获救者提供食物、热水和医疗救助,并协助他们与家人通话报平安。“语言不通,但温暖相通。”卡洛斯感慨道。
3月21日,货船抵达桑托斯港外海。临别时,巴西船员们一一与中国船员拥抱,递上一封手写感谢信:“感谢你们的救助,我们永远铭记。”贝拉斯更是动情地说:“在巴西的中国人,如果你们有任何需要,作为船员我会随时提供帮助。”
国际赞誉:中国船员展现大国担当
巴西海事救援协调中心对中国船员的迅速响应和高效行动表示感谢,并称此次救援为“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典范”。中国驻巴西大使馆也发文点赞:“中国船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的理念,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此次救援并非孤例。2025年5月,中国厦门籍货轮“喜维”号在印尼附近公海成功营救一名落水印尼渔民;7月,厦门弘泰货轮“弘泰613”在威海海域救起3名遇险者……中国船员一次次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用专业与勇气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
背后故事:制度根基与技术支撑
“这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力量。”“亚美麒麟”号船长黄永超反复强调。此次救援的成功,离不开中国航运企业严格的管理和培训体系。
岗前培训:所有船员均接受过海上救援的标准培训,救援流程已固化为“肌肉记忆”;
定期演练:公司每月、每季度开展救生演习,确保船员在实战中冷静应对;
国际公约:船长、大副等高级船员对《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各项要求了然于心。
正如福建海事局在致函表扬中所写:“中国船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惠海泽航,人本至善’的精神,展现了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国际人道主义关怀。”
结语:海洋上的文明之光
从也门撤侨到巴西救人,中国始终以生命为锚,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当五星红旗在救援现场飘扬,世界看到的是一个文明大国的温度与担当。
“在远洋一线,海员不仅连接着各地的港口,更代表国家形象。”“喜维”号船长陈耕跃的话,道出了无数中国船员的心声。在这片浩瀚的海洋上,他们正以担当之桨,划动人类共命运的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