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新加坡/印尼——在印度尼西亚与新加坡交界海域,一场跨越国界的生命接力震撼上演。5月11日下午,一艘印尼渔船在8级风浪中倾覆,64岁渔民苏吉安托(音译)坠海后趴在一块白色塑料布上漂流十多小时,生命垂危。危急时刻,中国厦门国贸控股集团旗下“喜维”号货轮(船长陈耕跃,福建泉州人)打破“大船救人难”的全球性难题,在复杂海况中精准操控,18名中国船员用不到一小时完成极限救援,将一条濒危生命从死亡线拉回。
生死时刻:十小时漂流与一分钟决断
当日凌晨4时,苏吉安托随渔船在印尼宾坦岛附近作业时突遭强风浪冲击,渔船瞬间倾覆。他抓住一块塑料布漂浮,仅靠一件薄外套抵御低温海浪。12小时后,其体力濒临极限,意识逐渐模糊。
16时54分,“喜维”号货轮正以13节航速航行,瞭望水手车孟奎(福建籍)在望远镜中发现右前方约1公里处海面有一个微弱“白点”,并隐约看到挥动的手臂。“有人落水!”车孟奎的警报打破驾驶舱的平静。船长陈耕跃立即启动人员落水应急预案,同时向新加坡海上交通中心(VTS)和印尼交管中心通报险情,协调周边船只避让。
极限操控:180米货轮“绣花”般救援
“喜维”号全速航行时,即使紧急制动仍需滑行1公里以上。陈耕跃指挥货轮减速至安全范围,同时命令船员用望远镜实时报告目标方位。然而,4级风浪使货轮如树叶般飘摇,船体惯性导致定位困难。“每靠近一米都像在走钢丝。”陈耕跃回忆,2017年他作为二副参与大西洋救援时曾因操作失误失败,此次他暗下决心:“绝不能重蹈覆辙。”
17时30分,货轮接近至距落水者约100米。大副罗镇华(福建籍)紧盯目标,二副、三副同步锁定方位,水手们备好救生圈、担架。此时,苏吉安托已虚弱到无法主动抓取救生设备。罗镇华首次抛掷救生圈偏离目标,迅速拉回绳索调整角度后再次抛出。这一次,苏吉安托拼尽最后力气套上救生圈,船员们合力拉回绳索,将其引导至船体侧面的引水门。
17时45分,苏吉安托颤抖着爬上登船梯。当他终于翻越船舷,瘫倒在甲板上时,全体船员爆发出欢呼。此时,他已在低温海水中浸泡超13小时,体温过低且严重脱水,但奇迹般地保存着钱包、身份证和两部手机。
专业与信念:中国船员的“肌肉记忆”
“这不是偶然,而是长期训练的必然。”陈耕跃强调。中厦国际海事技术业务部副经理万延文透露,公司严格执行中国海事局和国际海事组织标准,将“人员落水演习”“救生演习”等项目嵌入日常训练,船长、大副等高级船员对《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条款烂熟于心。“每月、每季度的重复演练,让救援流程成为‘肌肉记忆’。”万延文说。
救援中,船员们展现的细节令人动容:用厚浴巾包裹苏吉安托保暖,先喂温水再提供热粥,晚餐特意准备加蛋的闽南卤面。陈耕跃和罗镇华均持有船医证,全程监测其生命体征。当晚11时,印尼海岸警卫队船只抵达,将苏吉安托接走。离船前,他频频鞠躬致谢,印尼警员录制视频记录这一跨国救援的温暖时刻。
国际赞誉:中国海上搜救精神的生动诠释
福建海事局在表扬信中写道:“‘喜维’轮全体船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惠海泽航、人本至善’的中国海上搜救精神,得到印尼海岸警卫队高度赞扬。”印尼海事部门表示,此次救援突破了“大船救人成功率不足30%”的行业难题,为全球航运业提供了典范。
陈耕跃是拥有17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坦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早已融入血脉。在远洋一线,海员不仅连接港口,更代表国家形象。”此次救援中,18名船员来自福建、陕西、宁夏、山东等地,他们用默契配合证明:跨越国界的生命救援,是中国航海人共同的本能。
历史回响:福建航海人的精神传承
此次救援并非孤例。1963年,福建籍船长林功奎在粤东海域冒险救起9名落水渔民,获《羊城晚报》《汕头日报》大篇幅报道;2025年5月,3名福建籍船员参与“喜维”号救援,再次彰显“向海图强、扶危济困”的福建航海精神。
“大海无国界,生命至上。”陈耕跃说,“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和船员们依然会义无反顾。”如今,“喜维”号已驶向下一个港口,而那根串联生命的链条,将继续在大洋深处托起更多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