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伦敦/日内瓦讯 国际船舶管理协会(InterManager)最新提交给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船舶封闭空间事故导致30余名海员窒息死亡,成为近三十年来死亡人数第二高的年份。这一数据较2022年的18人大幅攀升,伤亡率几乎翻倍,暴露出船舶安全管理的系统性漏洞,引发海事安全领域对“隐形杀手”的深度警觉。
血色数据:封闭空间成“死亡陷阱”
根据InterManager统计,自1996年以来,全球已有超350名海员和港口工人在封闭空间事故中丧生,其中2022年至2024年间的43起事故造成70人死亡。2023年的死亡人数仅次于2011年(36人),而2024年初巴哈马海事局通报的熏蒸人员一死一重伤事件,进一步印证了危机持续蔓延的趋势。
事故高发场景集中在货舱、油舱等通风不良区域,55%的案例发生在计划作业期间。例如,2022年英国海上事故调查局(MAIB)记录的“Berge Mawson”号散货船事故中,3名工人在货舱缺氧环境下窒息身亡;2024年,一艘散货船的熏蒸人员因货舱氧气耗尽导致一死一重伤。更令人痛心的是,超50%的死亡案例涉及盲目施救,形成“一人遇险、多人殒命”的恶性循环。
深层病灶:程序失效与认知偏差
InterManager秘书长库巴·希曼斯基(Kuba Szymanski)指出,尽管IMO自2011年实施《进入船上密闭舱室建议案》(A.1050(27)),但事故率不降反升,暴露出三大核心问题:
程序执行漏洞:近十分之一的船舶未能有效控制封闭空间进入,风险评估和进入许可流程形同虚设。例如,某散货船大副在未检测气体浓度的情况下签署进入许可,最终导致两人死亡。
设备与培训缺陷:部分船舶配备的气体探测仪无法识别特定货物释放的有毒气体,且演习常流于形式。中国海事局专项治理行动发现,71.4%的密闭空间事故源于未采取防护措施贸然进入。
商业压力与侥幸心理:交船时间紧张迫使船员缩短备舱流程,单人作业、无人值守现象普遍。某内河船舶“武宣XX”号事故中,水手未经许可进入长期未开启的密闭舱室,驾驶员盲目施救,最终双双窒息身亡。
全球行动:规则修订与技术革新双轨并进
面对严峻形势,IMO正推动安全标准升级。2024年9月,IMO货物和集装箱运输分委会(CCC)通过修订版《进入船上封闭处所建议案》,核心调整包括:
定义扩展:将毗邻处所和相连处所纳入封闭空间范畴,避免因定义模糊导致监管盲区;
阈值严控:二氧化碳浓度安全限值从4%降至0.5%,以预防猝死风险;
强制标识:要求船舶在封闭空间入口设置警示标志和物理隔离装置,并配备便携式气体检测仪;
应急强化:制定通俗易懂的应急计划,明确禁止单人进入,并强制开展定期演习。
该修订案将于2025年8月提交IMO海上安全委员会(MSC 110)审议批准,预计2026年生效。与此同时,中国海事局自2025年1月起开展为期9个月的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查处违规进入行为,推动航运公司建立封闭处所清单和作业管控制度。
技术赋能:数字工具破解数据滞后难题
InterManager呼吁建立更高效的事故数据共享机制,以应对GISIS系统报告延迟导致的预防滞后。英国海事与海岸警卫署(MCA)试点的“数字船旗”监管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事故实时监控,为行业提供新思路。此外,智能传感器和AI风险预警系统的应用,可实时监测舱内气体浓度和人员动态,提前干预潜在危险。
安全文化重塑:从“被动合规”到“主动防御”
希曼斯基强调:“船舶设计本质危险,但我们不能让这些危险成为海员的日常。”行业需从三方面构建长效防御机制:
管理层责任:航运公司需确保货物信息准确传递,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并提供符合标准的防护设备;
船员能力建设:加强密闭空间作业专项培训,涵盖气体检测、急救技能和应急通信;
社会监督:鼓励海员举报安全隐患,建立匿名举报渠道和奖励机制。
结语
当全球航运业聚焦智能航行与脱碳转型时,封闭空间安全这一“老问题”正以更严峻的姿态敲响警钟。从IMO规则修订到企业技术投入,从监管强化到文化重塑,唯有多维度协同发力,才能终结“死亡陷阱”的轮回,守护这片连接世界的蓝色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