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政府以“港口服务费”为手段打压中国造船业的政策,全球航运巨头用订单投票,展现出对中国船舶技术、产能与绿色转型能力的坚定信心。地中海航运(MSC)、马士基、托克集团等企业近期密集下单中国船厂,甚至将核心航线的新船建造全部委托中国,凸显中国在全球航运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美国“港口费”政策遭行业集体抵制
2025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自10月起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建造船舶征收“海运服务费”,初期按每净吨50美元收取,2028年将飙升至140美元。这一政策被业界视为“特朗普式保护主义”的延续,旨在重振美国本土造船业,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
行业反制声浪高涨:
航运成本激增:若按美国标准,一艘20万吨级散货船单次停靠费用将达千万美元,直接推高全球海运价格。
供应链“去美国化”:全球承运人威胁绕行加拿大、墨西哥港口,纽约、洛杉矶等枢纽面临被踢出干线网络的风险。
政策自相矛盾:美国本土船厂年产能仅1.5艘,而中国每5天即可交付一艘新船,成本仅为美国的1/5。
航运巨头“用脚投票”:中国船厂订单爆满
尽管美国施压,全球航运企业仍加速锁定中国船厂产能,核心逻辑在于中国在绿色船舶技术、供应链效率与产能规模上的绝对优势。
案例1:地中海航运(MSC)——百艘新船锁定中国
作为全球最大班轮公司,MSC高级副总裁玛丽-卡罗琳·洛朗在挪威国际海事展上明确表示:“港口费不会阻碍我们与中国合作。中国船厂有技术、有产能,这是现阶段无法替代的选择。”
订单规模:MSC在舟山长宏、广船国际、恒力重工等中国船厂订购超100艘新船,包括LNG双燃料集装箱船、氨燃料预留油轮等绿色船型。
技术领先:其交付的11500箱LNG双燃料集装箱船,碳排放较传统船型降低30%,单船年节省燃料成本超500万美元。
案例2:托克集团(Trafigura)——VLCC订单潮引爆市场
全球最大金属和矿物贸易商托克集团近期在中国江苏新韩通船舶重工追加2艘31.9万DWT传统燃料VLCC订单,使其在中国船厂的VLCC订单总数达8艘。
市场驱动:欧佩克8月增产计划推动油轮需求激增,VLCC订单量同比翻倍。托克集团认为,中国船厂在大型油轮建造效率、成本控制与脱硫装置集成能力上远超日韩。
技术布局:新订单均预留氨燃料改造空间,并配备脱硫塔,满足IMO 2050净零排放目标。
案例3:马士基——灵活应对政策风险
马士基大中华区总裁丁泽娟在链博会上表示:“公司船队中10%的船舶可能受美国政策影响,但通过航线调配可规避额外成本。”马士基近期在上海交付国内首制16000标箱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并宣布在上海临港投资1.74亿美元建设旗舰物流中心,深化与中国供应链的绑定。
中国造船业:绿色转型与规模优势双轮驱动
美国政策失效的背后,是中国造船业在绿色技术与产能规模上的双重突破:
绿色船舶订单占比超70%:中国承接全球LNG双燃料、甲醇双燃料、氨燃料船及电池混合动力船订单,实现主流船型全覆盖。
产能效率碾压对手:2025年中国船厂年交付量占全球55.7%,集装箱船、散货船份额超60%,而美国船厂手持订单占比仅0.2%。
供应链深度整合:从特种钢材、动力系统到智能导航,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船舶制造产业链,交付周期较日韩缩短30%。
行业展望:美国“保护主义”难阻全球化浪潮
克拉克森研究公司数据显示,2025年前四个月全球新船订单中,中国承接54%,韩国占22%,美国则因成本高昂、产能不足几乎退出竞争。业内人士分析,美国若想重振造船业,需投入至少2000亿美元补贴并重建工业基础设施,而这一过程可能长达20年。
中国船舶集团回应:“美国政策违反WTO规则,最终将损害全球贸易与消费者利益。中国造船业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与开放合作,为全球航运业提供高效、绿色的解决方案。”
正如地中海航运洛朗所言:“航运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提供低成本、低碳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而中国,正是这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