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深度调整、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的关键节点,两艘由中国自主建造的全球顶级汽车运输船——“安吉安盛”轮与“远海口”轮——于2025年5月15日同日启航,满载超万辆中国汽车驶向欧洲及地中海地区。这一壮举不仅刷新全球汽车运输船运力纪录,更以“绿色+智能”双轮驱动,彰显中国在高端航运装备制造与全球供应链布局中的领先地位。
巨轮破纪录:9500车位与7000车位的“双雄会”
5月15日晚,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灯火通明。由上汽集团安吉物流投资建造的“安吉安盛”轮缓缓驶离港口,这艘总长228米、型宽37.8米的超大型滚装船,以9500个标准车位的装载量创下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纪录。其首航任务搭载7000辆中国制造汽车,包括上汽旗下MG3、MG HS等车型,以及奇瑞、比亚迪、长安、长城等品牌车辆,目的地直指欧洲核心市场。
仅数小时后,广州南沙港同样迎来历史性时刻。中国首艘完全符合新能源汽车运输安全标准的“远海口”轮鸣笛启航,这艘总吨位68252吨的巨轮配备12层汽车甲板,标准车位达7000个。其首航航线覆盖希腊、土耳其、意大利及突尼斯等地,船上约4000台车辆中九成以上为新能源汽车,凸显中国在电动化赛道的全球竞争力。
技术革命:从“最大”到“最优”的跨越
两艘巨轮的“硬核”实力,源于中国在航运装备领域的技术突破:
低碳动力系统:“安吉安盛”轮集成甲醇燃料预留设计,未来可通过绿色甲醇实现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远海口”轮采用LNG双燃料动力,配合302.8千瓦分布式光伏系统,年减排二氧化碳超345吨,相当于种植3.8万棵树。
智能化管理:“远海口”轮搭载中远海运自主研发的智能装载配载软件,实现“一车一码一位”精准追踪,火灾应急响应效率提升40%;而“安吉安盛”轮的全生命周期能效管理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空间利用率革新:两船均配备可调节活动甲板,可灵活适配轿车、工程车甚至MAFI货物,单船运输效率较传统船型提升25%以上。
市场博弈:中国汽车“出海”的破局之道
此次双船首航的背景,是中国汽车出口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逆势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达142万辆,同比增长7.3%,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36%。然而,欧洲市场正面临关税壁垒与需求放缓的双重挑战:2024年欧洲电动汽车销量环比下降21%,而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45.3%的反补贴税,更令跨国贸易蒙上阴影。
在此背景下,中国车企与航运企业选择“技术+供应链”双线突围:
上汽安吉物流:通过自营船队规模扩张,将欧洲航线运力提升至每年3万辆,并计划2026年形成覆盖西欧、地中海、墨西哥等地的全球航线网络。
比亚迪“深圳号”:4月底投入运营的9200车位运输船,已开启中国至南美东岸的定期班轮服务,形成对传统航运巨头的差异化竞争。
中远海运特运:以“辽河口”轮等LNG双燃料船为支点,构建中国至欧洲的绿色运输走廊,单船年减排量相当于替代1.2万辆燃油卡车。
全球视角: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
两艘巨轮的航迹,正重塑全球汽车运输格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高宇宁指出:“中国运输船不到一个月连创纪录,不仅展现中高端制造业的蓬勃活力,更通过技术输出与标准制定,推动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例如,“远海口”轮的光伏系统标准已被国际船级社纳入新能源船舶认证体系,而“安吉安盛”轮的智能装载技术正与欧洲港口系统对接,实现全链条数字化协同。
未来展望:航运与汽车的“双向奔赴”
随着上汽安吉物流远洋船队规模在2026年扩至22艘,中国汽车出口的“海上通道”将更加稳固。而中远海运特运等企业也在探索“运输+安装”一体化模式,例如在欧洲北海成功浮托安装海上风电导管架,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延伸至海外能源市场奠定基础。
正如中远海运集团董事长所言:“当超级巨轮满载中国汽车驶向远洋,它们运载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技术、标准与全球供应链的未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中国正以航运为舟、以创新为帆,驶向全球汽车产业的价值链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