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航运业持续复苏的背景下,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上的8万余名船员仍面临健康风险、权益保障等挑战。交通运输部通过制度创新、法律保障和科技赋能,构建起覆盖疫情防控、权益保护、心理健康的全链条保障体系,为远洋船员筑起“安全港湾”。
疫情防控:从应急响应到长效机制
1. 精准防控:六部门联合筑牢防线
2020年疫情初期,交通运输部联合外交部、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印发《关于精准做好国际航行船舶船员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地方属地责任”三方协同机制。要求航运企业建立“防疫工作日志”,对船员健康状况实施每日两次体温监测,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例如,某散货船在非洲港口靠泊期间,通过实时健康监测系统提前发现船员发热症状,经远程医疗指导后成功隔离治疗,避免疫情扩散。
2. 换班管理:闭环运作保障权益
针对船员超期服务问题,交通运输部与人社部联合发布《关于妥善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在船船员换班安排的公告》,建立“点对点”运输、14天健康隔离、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换班标准。2020年4月至5月,全国沿海港口累计完成3500名船员换班,未发生一例境外输入病例。某航运公司通过“健康码+行程轨迹”双核验系统,实现换班船员从居住地到港口的全程闭环管理,换班效率提升40%。
3. 科技赋能:智慧防疫提升效能
交通运输部推出的《船舶船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引入智能设备应用场景:
AI体温监测:在船员生活区部署非接触式体温筛查系统,实时预警异常数据;
区块链健康档案:船员健康记录上链存证,确保信息不可篡改;
5G远程诊疗:与国内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2020年累计完成远程会诊1200余例。
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全面升级
1. 海事劳工证书:强制保障劳动权益
根据2025年5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须取得海事劳工证书方可运营。该证书要求企业:
签订规范合同:明确工资、工时、休假等条款,杜绝“阴阳合同”;
购买强制保险:覆盖船员伤病赔偿、遣返费用等风险;
建立投诉机制:通过独立第三方调解船员纠纷,2025年上半年处理投诉案件同比下降35%。
某航运公司因未按规定支付加班费,被海事部门吊销证书并处以200万元罚款,成为新规实施后首例典型案例。
2. 心理健康支持:破解“孤岛效应”
针对远洋船员长期与外界隔绝导致的心理问题,交通运输部推出“海员心理护航计划”:
24小时热线:联合专业机构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025年累计接听来电1.8万次;
VR减压舱:在大型船舶配备虚拟现实设备,模拟自然场景缓解焦虑;
家属互动平台:通过卫星通信实现船员与家人视频通话,某集装箱船每月组织“云端家庭日”,船员满意度提升至92%。
3. 技能培训:适应航运业变革
面对智能化、绿色化趋势,交通运输部实施“海员能力提升工程”:
数字化认证:推出电子船员证书,实现全球港口快速查验;
新能源培训:要求所有船员完成LNG动力船舶操作课程,2025年新增持证人员1.2万人;
跨文化沟通:开设英语及国际海事公约专项课程,减少因文化差异引发的纠纷。
行业响应:企业创新与社会共治
1. 航运企业:打造“幸福船员”品牌
中远海运集团推出“五心工程”:
安心:为每艘船舶配备AED除颤仪和急救药品;
舒心:升级船员宿舍,增设健身房、图书角;
暖心:设立“船员关爱基金”,2025年已发放救助金800万元。
该集团船员流失率从2020年的18%降至2025年的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 港口城市:构建服务生态圈
上海、天津等港口城市建立“船员服务综合体”:
一站式办理:集成换班、体检、购物等12项服务;
文化融合:在港口设立“海员俱乐部”,提供本土美食和文化体验;
应急响应:组建由海事、医疗、公安组成的联合救援队,2025年成功处置突发疾病事件23起。
未来展望:构建全球航运人文共同体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
国际标准对接:推动中国船员权益保障体系纳入IMO(国际海事组织)框架;
数字孪生应用:建设船舶三维健康监测系统,实现船员生理指标实时预警;
碳中和培训:开发碳交易、绿色航运课程,培养新型海事人才。
从疫情防控到权益保护,从技能提升到心理关怀,中国正以制度创新和科技赋能重新定义“船员友好型国家”内涵。在这片蔚蓝疆域上,8万名中国船员不仅是全球贸易的摆渡人,更成为国家软实力的生动注脚。
上一篇: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