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宁波——近日,宁波海事局宣布顺利完成212艘长期逃避海事监管船舶的国籍注销登记工作,标志着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此次行动通过多部门联动、智能监管与信用惩戒相结合的方式,有效遏制了水上运输安全生产风险,为全国海事监管提供了“宁波样板”。
雷霆行动:212艘“幽灵船”被清零
自2024年9月起,交通运输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长期逃避海事监管船舶专项整治行动,宁波作为重点水域,率先开展拉网式排查。宁波海事局对辖区登记的1604艘船舶进行逐船核查,发现254艘船舶存在长期逃管行为,包括一年内未报告、未接受现场监督或安检、已拆解或失联但未注销登记等问题。其中,111艘船舶已实际灭失或拆解,105艘船舶国籍证书失效超1年且无法联系所有人,另有38艘船舶涉嫌非法营运。
针对上述船舶,宁波海事局通过《宁波日报》及官方网站进行为期3个月的公示,敦促船舶所有人限期办理注销登记或国籍证书换发手续。公示期满后,仍有212艘船舶未落实整改要求,海事部门依法注销其国籍登记,整治率达98.1%,基本实现“去存量、零增量”目标。
技术赋能:智能监管锁定“隐形船”
宁波海事局创新采用“智能查处+两级联动”模式,强化对重点水域的巡航巡查。通过整合VTS(船舶交通服务系统)、超视距CCTV、动态监控系统及“深蓝智享”大数据平台,海事部门实现对船舶轨迹的实时追踪与异常行为预警。例如,在金塘岛东侧水域,一艘无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信号的船舶因动态异常被系统锁定,海事部门通过雷达回波跟踪、电子巡查及海巡艇拦截,仅用1小时即完成初步调查,高效遏制了逃避监管行为。
此外,宁波海事局还与港航、公安、安监等部门建立联动共治机制,共享船舶登记、公司管理、船员资质等数据,形成“现场监管+公司管理+船员管理+船检管理”的全链条信用惩戒体系。对拒不整改的船舶所属公司,海事部门将其列为重点跟踪对象,实施附加审核、约谈及限制作业等措施,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惩戒升级:失信主体面临“联合制裁”
长期逃避海事监管船舶的整治不仅关乎水上安全,更涉及信用体系建设。宁波海事局明确,对未整改船舶的所有人或经营人,将严格审查其各类船舶登记业务申请材料,并要求提交安全承诺书后方可审慎办理其他海事许可业务。同时,海事部门将失信主体名单推送至金融、保险机构,提示其存在信贷与投保风险,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戒格局。
对于在逃管船舶上任职的船员,海事部门依法采取行政处罚、违法记分等手段,并在专项整治期间暂缓办理其船员考试和发证业务。据统计,行动开展以来,宁波海事局已对12名拒不配合监管的船员实施信用惩戒,有效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
长效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宁波海事局船舶监督处负责人表示,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不仅清理了历史遗留问题,更推动了海事监管模式的转型升级。下一步,海事部门将深化“驾机合一”跨学科培训体系改革,推广VR模拟器训练与桥区航行实景教学,提升船员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借鉴德国汉堡港“智能桥梁”经验,在重点水域加装动态净空高度显示屏与声光警报系统,降低船舶碰撞桥梁风险。
此外,宁波海事局还将完善船舶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通过“一船一档”电子台账与定期安全评估,实现老旧船舶的动态监控与隐患闭环管理。数据显示,行动开展以来,宁波辖区水上交通事故率同比下降42%,桥梁防撞能力显著提升,为长三角航运安全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语
宁波海事局此次集中注销212艘逃管船舶,不仅彰显了监管部门“零容忍”的态度,更标志着我国水上交通安全治理从“人海战术”向“智慧监管”的跨越。随着信用惩戒、技术赋能与长效机制的深度融合,一幅“安全、高效、绿色”的航运新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