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荷兰航运业接连发生三起船舶与桥梁擦碰事故,引发全球航运界对安全管理的深度反思。自2025年1月至8月,一艘荷兰籍自航集装箱驳船在伊塞尔河、克林彭及阿尔杰拉桥水域三次与桥梁发生擦碰,导致集装箱凹陷、铁路干线中断、国道封闭等连锁反应。事故频发背后,人为操作失误与船舶设备隐患成为核心诱因,行业专家呼吁从驾驶培训体系革新与桥梁防撞设计升级两方面破局。
半年三撞:事故链揭示系统性风险
第一次事故发生于2025年4月14日傍晚,涉事货船在伊塞尔河克林彭段与阿尔杰拉桥擦碰,导致一个集装箱凹陷、桥梁表层油漆受损。尽管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航运交通因调查中断数小时。
第二次事故紧随其后,该船于2025年5月在瓦丁克斯芬市库内库普桥水域再次与桥梁防护结构碰撞,造成货轮船体局部损伤,横跨桥梁的N207国道紧急封闭两小时。桥墩撞击痕迹引发周边居民对房屋结构安全的担忧,桥控中心被迫发布墙体裂缝检查通告。
第三次事故发生于2025年8月3日,货船在豪达市高韦河铁路桥擦碰,导致豪达至阿尔芬安登莱茵的铁路干线中断运营近两小时。桥体支撑系统出现位移,铁路限速管制持续至结构安全确认完毕。
三起事故呈现高度相似性:均发生于荷兰内河航道,涉事船舶为同一艘荷兰籍货船,事故原因均指向“人为操作失误”与“设备维护不足”。荷兰水道管理局调查显示,该船在过去6个月内三次事故中,均存在“未准确计算船舶净高”“忽视潮汐水位变化”等违规行为,且船舶动力系统与导航设备存在老化迹象。
人为失误:培训体系滞后与冒险航行成主因
荷兰海事事故调查局(DSVB)分析指出,船舶碰撞桥梁的直接诱因包括:
船员专业能力不足:涉事船长未掌握桥区通航规则,在通过阿尔杰拉桥时未核实实时潮汐水位,导致船舶实际净高超过桥梁设计限值。类似案例中,2024年10月鹿特丹威廉姆斯大桥事故中,船长因误判桥梁高度,致使5个集装箱坠入马斯河。
冒险航行心态:为节省绕行成本,部分船员在能见度低或水位异常时强行过桥。2024年广东汛期事故中,船员未预估风流压差导致触墩,与荷兰货船在潮汐异常时冒险航行的行为如出一辙。
瞭望疏忽与设备依赖:船舶进出通航桥孔前,本应通过目视瞭望与电子海图(ECDIS)双重确认安全距离,但涉事货船仅依赖单一导航设备,且未及时更新航线数据,导致桥梁净空高度误判。
培训体系滞后加剧风险:荷兰航运职业教育虽以“驾机合一”模式闻名,但模拟器教学占比不足30%,信息化水平低于国际标准。相比之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明确要求航海类院校将模拟器训练纳入必修课程,并通过VR技术还原桥区复杂航行环境,显著提升船员应急处置能力。
设备隐患:老龄化船舶与防撞设计缺陷
船舶老龄化加剧风险:涉事货船船龄已超20年,其机械喷油主机故障预警漏检率达60%,远高于新型电喷主机的92%准确率。2025年6月鹿特丹瓦尔港区钢板卸载事故中,一艘老旧内河船因起重机钢丝绳磨损断裂,导致2人死亡、2人重伤,暴露设备维护缺失的致命后果。
桥梁防撞能力不足:荷兰90座桥梁因混凝土锈蚀需加固,部分老桥设计仅满足早期载荷要求,无法应对船舶大型化趋势。例如,高韦河铁路桥因货船超高导致轨道变形,而该桥设计净空高度未考虑现代集装箱船的堆叠高度。
技术升级迫在眉睫:德国汉堡港已试点“智能桥梁”系统,通过激光雷达与AI算法实时监测船舶净高,并在水位异常时自动触发警报。此外,挪威船级社(DNV)推出的“船舶健康管理系统”可预测动力系统故障,将老旧船舶的机械故障事故率降低37%。
破局之道:培训革新与防撞体系双轮驱动
强化驾驶培训体系:
推广“模拟器+实船”混合教学模式,将桥区航行、潮汐计算等高风险场景纳入考核;
建立船员能力评估数据库,对违规操作实施“黑名单”管理;
借鉴中国经验,引入“驾机合一”跨学科课程,提升船员综合应急能力。
升级桥梁防撞设施:
对老旧桥梁加装动态净空高度显示屏与声光警报系统;
推广“浮动防撞墩”技术,通过缓冲装置吸收船舶撞击能量;
建立桥区水域数字孪生平台,实时模拟船舶通航风险。
完善监管与保险机制:
荷兰水道管理局计划对高频事故航道实施“船舶净高强制核查”,未达标船舶将被禁止通行;
保险公司对配备智能防撞系统的船舶降低保费,倒逼行业技术升级。
行业警示:全球船队平均船龄已攀升至22.3年,荷兰事故仅为冰山一角。航运业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革新构建安全生态,避免类似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