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深圳海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深圳东西部船舶定线制实施一周年以来,通过科学规划航路、优化通航秩序,实现了航运安全与效率的“双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1亿吨,同比增长12.4%;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200万标箱,同比增长14.9%,创历史新高。这一成果的背后,是船舶定线制对深圳港航经济的深度赋能。
“海上高速路”疏通航道瓶颈,通航效率显著提升
深圳西部港区作为珠江口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年均通过船舶超22万艘次,但通航水域狭窄、船型复杂、交通规则复杂等问题长期制约发展。2023年4月,深圳海事局率先在西部水域实施船舶定线制,划定公共航路、妈湾警戒区、蛇口警戒区三大功能区,通过物理分隔相反航向船舶,减少交叉会遇风险。实施后,西部公共航道日均船舶流量从490艘次提升至519艘次,同比增长5.9%;船舶平均通航时间稳定在13分钟,通航效率提升15%。
“定线制让船舶航行像在高速路上一样有序。”深圳海事局指挥中心副主任王维介绍,2024年西部水域船舶险情同比下降63.2%,碰撞事故减少75%,事故发生率维持在万分之零点四以下低位运行。以妈湾水道为例,通过优化航道布局和导助航设施,船舶周转率提升20%,招商港口集团2024年上半年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22.5%,驳船数量达16256艘次,创历史纪录。
东部推荐航线开辟“自主航路”,盐田港竞争力跃升
针对东部大鹏湾水域长期依赖单一航路的问题,深圳海事局于2023年7月推出大鹏湾水域推荐航线,形成“传统深水航路+推荐航线”的双通道格局。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盐田港新增一条自主可控的进出港通道,还通过分区限速、智能云提醒等技术手段,将船舶等泊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0.7小时,同比下降41.7%。
“新航线让盐田港的运营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2024年上半年,盐田港新增9条国际班轮航线,集装箱吞吐量达1371万标箱,同比增长8.5%,实现“22天达欧洲、12.5天到美国”的高效运营。此外,推荐航线还带动了周边产业集聚,2024年东部水域航经船舶达415艘次,其中无需引航船舶节省进出港费用超250万元。
科技赋能监管,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升级
为巩固定线制成效,深圳海事局构建了“空天地海”一体化监管体系:
远程监控:通过E航海支持系统、电子巡查平台,实时监测航道水深、航标状态,2024年累计开展电子巡查928次,现场巡查379次,纠正违规行为120次。
智能预警:在妈湾警戒区、蛇口警戒区部署AIS虚拟航标和电子围栏,自动推送航路变更、限速提醒等信息,违规行为较实施初期减少80%。
应急响应:协调海事测绘部门定期开展水深扫测,联合拖轮公司建立应急救助梯队,2024年成功处置船舶险情7宗,救援效率提升40%。
“我们正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船舶身份溯源中的应用,未来将实现定线制水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圳海事局局长曲义江透露,下一步将推动定线制向龙鼓水道、矾石水道延伸,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交通大动脉”。
营商环境优化,吸引国际航运企业落户
定线制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深圳港的国际竞争力。2024年,多家国际航运公司将在深圳设立区域总部,带动航运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集聚发展。以航空煤油运输为例,西部定线制实施后,航经相关水域的油料运输船舶进出港1054艘次,同比增长294.76%,保障了深圳机场航煤水路运输“生命线”的安全畅通。
“安全、高效、便捷的通航环境是我们选择深圳的关键。”某国际航运公司负责人表示,定线制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提升了船舶准班率,增强了客户信任度。据测算,2024年深圳港航企业物流及运营成本实现“双降”,累计节省超5亿元。
展望未来:从“通航畅通”到“全球枢纽”
站在一周年的新起点,深圳海事局宣布将定线制实施期限延长五年,并推出三大升级举措:
扩容航道:研究划定过境小船专用航路,释放东西部港区通航潜能;
智慧监管:引入5G+AI技术,实现船舶轨迹预测、风险智能评估;
规则对接:推动定线制与香港、澳门水域交通规则衔接,构建大湾区统一航行标准。
“船舶定线制是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基石工程’。”曲义江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海洋资源管理,提升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为深圳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据速览
2024年深圳港口货物吞吐量:3.1亿吨,同比增长12.4%
集装箱吞吐量:3200万标箱,同比增长14.9%
西部水域日均船舶流量:519艘次,同比提升5.9%
盐田港船舶等泊时间:0.7小时,同比下降41.7%
海上交通事故发生率:万分之零点四以下,维持低位运行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海域上,深圳正以船舶定线制为笔,书写着从“通航畅通”到“全球枢纽”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