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栏目
《深圳首部船舶安全航行法规7月20日正式实施,构建全球航运枢纽安全新范式》

中国深圳,2025年7月20日——今日零时起,深圳首部系统性规范船舶安全航行的管理规定《深圳水域船舶安全航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生效。这部历时18个月编制、历经32轮修订的法规,通过划定内河通航水域、设定富余水深标准、实施分区限速管理等49项创新条款,为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口的水上交通安全构筑起制度化防护网,标志着深圳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立法背景:破解超大型港口的安全困局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航运核心枢纽,深圳港年船舶流量突破120万艘次,西部港区承载珠江口80%的船舶交通,东部港区处理广东省三分之一外贸进出口。然而,随着船舶大型化、智能化趋势加速,既有管理制度已难以应对复杂通航环境:2024年深圳水域发生船舶碰撞事故17起,搁浅事故同比上升23%,传统航行规则与新兴业态的冲突日益凸显。

"深圳港的特殊性在于其'河海交织、商渔混杂'的通航特征。"深圳海事局副局长曲义江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新规通过精准划分通航水域、强制预报航行计划等制度创新,将通航事故率预期降低40%以上。"

核心突破:四大首创填补管理空白

  1. 内河通航水域法定化
    依据《广东省航道规划(2020-2035)》,首次将深圳河(河口至布吉河口)和茅洲河(河口至东宝河大桥)划定为内河航道,明确内河船舶与海船分道航行规则。此举使内河航段事故率预计下降65%,破解了长期存在的"河海混行"安全隐患。

  2. 富余水深动态标准
    针对深圳西部海域淤积问题,规定不同航段富余水深要求:主航道需保持吃水深度1.2倍以上,桥区水域则需额外增加0.3米安全余量。2025年6月试运行期间,该条款已成功避免3起船舶搁浅事故。

  3. 航行计划强制核准
    要求所有船舶提前24小时向深圳船舶交通管理中心申报航行计划,系统自动核查船舶吃水、危险品装载等18项安全指标。试运行数据显示,该机制使锚地使用效率提升30%,船舶等待时间缩短45%。

  4. 分区限速智能管控
    在妈湾港、盐田港等6个重点区域实施差异化限速:集装箱船在狭窄航道限速10节,LNG运输船在加注作业区限速6节。配套开发的"深航通"APP可实时推送限速信息,违规行为将纳入海事信用体系。

技术赋能:5G+AI构建智慧监管网

为支撑新规实施,深圳海事局投入1.2亿元构建"海上天眼"系统:

  • 5G专网覆盖:在东部海域建成全球首个5G海上专网,实现20公里范围内船舶动态实时监控

  • AI行为识别:部署200套智能摄像头,自动识别不按规定航路航行、超速等违法行为

  • 区块链计划核验:航行计划申报数据上链存证,确保信息不可篡改

"系统试运行期间,已自动识别并纠正127起违规行为。"深圳海事局指挥中心主任王维展示监控大屏,"这艘集装箱船因未保持安全距离被系统预警,我们立即通过VTS系统进行了纠正。"

产业协同:催生万亿级新业态集群

新规不仅聚焦安全,更通过制度创新激活航运经济新动能:

  • 绿色能源加注:建立LNG加注作业安全标准体系,推动盐田港加注量突破62万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二

  • 新能源汽车运输:开辟"绿色通道"使新能源汽车海运成本下降50%,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同比增长210%

  • 国际船舶登记:"中国前海"籍船舶登记量达38万吨,带动融资租赁资产突破160亿元

"新规实施后,深圳港的综合运营成本降低18%,但服务能级提升35%。"招商局港口集团副总经理李玉彬表示,"这使我们在全球航运中心竞争中占据先机。"

全球视野:为超大型港口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国际海事组织(IMO)专家评估认为,深圳新规创造性地将安全监管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其"安全-效率-生态"三位一体治理模式为全球港口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目前,新加坡、鹿特丹等港口已派团来深考察,就航行计划核准、富余水深标准等条款开展合作研究。

"这部法规的深远意义在于,它证明高强度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可以并行不悖。"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明指出,"深圳正在重新定义现代港口的发展范式。"

随着《规定》的正式实施,深圳水域每日将有超过3000艘船舶在法治化轨道上安全航行。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正以制度创新为桨,驶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深蓝海域。


全国院校丨报名培训就搜#万洋船员管家www.hy151.cn
培训报名 找船就业 证书代办 补考报名 免费题库 体检预约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城南迎宾东路盛唐本部中心12层 电话:0595-28983355
福建盛唐船务集团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01715号-1 船员招聘网-船员培训-船员考试-万洋船员管家-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盛唐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