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北京/日内瓦——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ITF)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海员被遗弃案件数量达142起,较2022年的89起激增60%,创下自2004年国际劳工组织(ILO)与IMO联合建立数据库以来的最高增幅。这一数据背后,是超2000名海员被困海上、工资拖欠超千万美元的生存困境,暴露出全球航运业监管失效与系统性风险。
弃船潮席卷全球:从红海到地中海的“幽灵船”
2023年,弃船事件呈现“多点爆发、手段升级”特征。在红海,埃及籍海员Abdul Nasser Saleh的遭遇引发国际关注:自2015年起,他先后被沙特船东遗弃在苏丹海岸和吉达港,困守锈蚀货轮长达9年,靠慈善机构援助维生。类似案例中,一艘悬挂帕劳国旗的油轮在希腊海域被弃,23名船员在缺乏食物和淡水的情况下,被迫靠捕鱼维持生命达47天。
中东成为弃船“重灾区”。阿联酋凭借低税收和自由贸易区政策吸引大量海运企业,但监管缺失导致42艘船在此被弃,占全球总数的近30%。一艘印度籍货轮在迪拜杰贝阿里港被弃后,船员因未获遣返费用,被迫在45℃高温下滞留船舱超6个月,引发印度政府紧急介入。
“影子船队”与方便旗:灰色经济的致命代价
弃船事件激增与“影子船队”扩张密切相关。这类船舶通过悬挂巴拿马、坦桑尼亚等“方便旗”规避监管,运营成本仅为正规船队的1/3。2023年,全球“影子船队”规模突破1.2万艘,其中30%涉及遗弃海员、偷运燃油等非法活动。
ITF调查显示,85%的弃船事件中,船东通过虚假注册、伪造保险文件逃避责任。一艘悬挂多哥国旗的货轮在西班牙海域被弃后,调查发现其注册信息竟与一家已注销的空壳公司关联。更极端案例中,船东为逃避债务,故意将老旧船舶驶入争议海域后弃船,导致救援行动因主权纠纷受阻。
生命与权益的双重危机:从欠薪到心理崩溃
被遗弃海员面临生存与法律的双重绝境。2023年,全球海员被拖欠工资总额达1870万美元,ITF虽追回920万美元,但剩余款项因船东破产或失联成为“死账”。在菲律宾,一名被遗弃船员因长期未获工资,被迫变卖肾脏支付家人医疗费用;在印度,12名海员家属因无力偿还贷款,房屋被银行拍卖。
心理危机同样严峻。国际海事健康协会(IMHA)报告指出,被遗弃海员中,76%出现抑郁症状,31%尝试自杀。一名乌克兰籍船员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像被世界遗忘的幽灵,每天数着锈迹等待死亡。”
国际行动:从指南到强制力的跨越
面对危机,国际社会加速推进改革。2023年12月,IMO通过《海事劳工公约》2022年修正案,要求船旗国强制为船舶购买财务担保,并建立全球弃船事件数据库。然而,执行层面仍存漏洞:2023年,仅15%的弃船事件中,船旗国在72小时内响应救援请求。
技术手段成为破局关键。欧盟“蓝色盾牌”计划试点区块链船员合同系统,确保工资支付实时上链;中国开发的“海员守护者”APP,集成一键报警、位置共享和法律援助功能,已在东南亚海域覆盖超5万名海员。
未来挑战:重构航运业的人本逻辑
尽管2024年弃船事件因国际压力小幅回落至118起,但专家警告,地缘冲突、经济下行与气候危机可能引发新一轮爆发。世界海事大学教授Lars Carlsson指出:“当航运业将成本压缩至极限,被牺牲的永远是最脆弱的群体——那些在甲板上默默工作的海员。”
这场危机终将指向一个根本问题:在全球化供应链中,如何让“人”而非“货”成为核心价值?答案或许藏在Abdul Nasser Saleh重返埃及后的第一句话中:“我不再要赔偿,只希望未来有人能记住,我们曾为这个世界流过血与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