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 中国/全球讯 近日,中国航运巨头中远海运集团全面暂停对以色列航运服务的决定,在以色列国内引发强烈震动。以色列媒体《新消息报》等机构不仅将此举与当前红海危机挂钩,更翻出数十年前中以经贸摩擦的“旧账”,试图将中国置于地缘政治博弈的舆论风口。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全球供应链重构下中以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以色列对外部贸易依赖的深层焦虑。
中远“断航”:红海危机下的商业抉择
据以色列媒体报道,中远海运自2024年1月起逐步缩减对以航运服务,至2025年已完全停止承接以色列港口业务,并取消所有船只停靠以色列港口的计划。尽管中远集团未公开说明具体原因,但行业分析指出,此举与红海航道安全形势恶化直接相关。
自2023年11月也门胡塞武装为声援加沙地带,持续袭击红海及曼德海峡的商船以来,全球航运巨头纷纷绕行非洲好望角,导致亚欧航线运距增加30%,单程航程延长至40天以上。中远海运作为全球第四大航运公司,其运力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2%,其决策具有风向标意义。数据显示,2025年7月,上海至欧洲航线运价已飙升至5353美元/FEU,较2024年初上涨超200%,而绕行导致的燃油成本增加、保险费用攀升,正持续压缩船公司利润空间。
“中远的选择是商业逻辑的必然结果。”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首席信息官徐凯指出,红海危机长期化背景下,船公司需平衡风险与收益,而以色列港口并非全球核心枢纽,暂停服务可集中运力保障主要航线。
以色列“翻旧账”:从经贸摩擦到舆论施压
中远“断航”消息传出后,以色列媒体迅速将矛头指向中国,甚至翻出数十年前的历史争议:
对台军售争议:以色列被指在1974年向台湾当局出售“伽伯列II型反舰导弹”,并在21世纪初多次派遣代表团窜访台湾,进行反华活动。
科技出口限制:2024年,中国海关被指收紧对以高科技元件出口,要求以色列进口商填写冗杂手续,被《新消息报》解读为“针对以色列的歧视性政策”。
海法港项目争议:中远集团曾参与以色列海法新港建设,该港口是中以“一带一路”合作标志性项目。以色列媒体声称,中远“断航”将导致港口运营亏损,进而影响中国企业在以投资声誉。
更耐人寻味的是,以色列部分舆论将中远决策与巴以冲突挂钩,指责中国“未明确支持以色列自卫权”。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2024年1月回应称:“中方一贯支持中国企业同各国开展正常经贸往来,具体业务决策由企业自主作出。”这一表态未随以色列舆论起舞,而是强调商业行为的独立性。
供应链重构:以色列的“资源焦虑”
以色列对中远“断航”的激烈反应,暴露其资源进口依赖的脆弱性。作为地中海东岸资源匮乏国家,以色列90%以上能源和工业原料依赖海运,而红海航线是其连接亚洲市场的重要通道。中远海运的退出,不仅加剧以色列物流成本压力,更引发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
数据显示,2025年以色列进口商品价格同比上涨15%,其中食品和日用品涨幅达20%。海法港负责人承认,中远退出后,港口吞吐量下降12%,周边仓储和物流企业面临订单流失风险。为应对危机,以色列正加速推进与印度、希腊等国的港口合作,并计划投资扩建阿什杜德港,但短期内难以填补运力缺口。
“以色列的焦虑源于对全球供应链掌控力的下降。”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分析,红海危机、巴以冲突与中美博弈交织,迫使以色列重新评估其“亲美疏中”的外交策略,而中远“断航”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地缘政治风险向经济领域的传导。
中国立场:商业逻辑与战略定力的平衡
面对以色列舆论施压,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外交部多次重申“不干涉企业自主经营”原则,同时通过“一带一路”框架深化与中东国家合作。例如,中国参与建设的阿联酋哈利法港二期项目,已成为中东地区最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区域贸易提供替代方案。
行业专家指出,中远“断航”是全球化退潮下的典型案例:当红海危机、贸易保护主义与地缘冲突叠加,企业正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对于以色列而言,与其“翻旧账”指责中国,不如推动巴以和平进程,为区域贸易创造稳定环境。
结语
中远海运“断航”事件,既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缩影,也是地缘政治博弈的注脚。当商业决策被赋予过多政治解读,当历史争议成为舆论武器,或许唯有回归理性合作,才能破解“资源焦虑”与“供应链危机”的双重困局。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中以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而非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