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9日 上海 10月8日晚,长江口海域一艘满载砂石的散货船因严重倾斜进水濒临沉没,13名船员命悬一线。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在风力7级、浪高3.5米的恶劣海况下,通过多船协同、分批救援,成功将全体船员安全转移至岸上。此次救援行动再次展现了中国海上专业救助力量的高效与专业。
险情突发:砂石船夜间倾斜进水
当晚20时许,东海救助局接报:一艘无名砂石船在长江口灯船东南约2海里处突发险情。该船因货舱进水导致船体迅速倾斜,甲板大面积没入水中,随时可能倾覆沉没。船上13名船员已弃船登上救生筏,但受强风和急流影响,筏体剧烈颠簸,处境极其危险。
“我们通过卫星电话与遇险船员取得联系,指导他们穿好救生衣、固定救生筏位置。”东海救助局指挥中心负责人表示,由于长江口航道船舶密度大、夜间能见度低,救援难度陡增。
逆浪冲锋:专业救助船突破“死亡航道”
接到指令后,大马力专业救助船“东海救101”轮和“东海救204”轮立即全速赶赴现场,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也做好直升机夜航准备。22时15分,“东海救101”轮率先抵达,此时现场风力已达7级,浪高3.5米,遇险船已完全沉没,13名船员分散在3艘救生筏上,其中1艘筏体因撞击礁石出现破损。
“我们通过强光探照灯锁定目标,发现部分筏体被浪头掀翻,船员紧抓筏绳在水中挣扎。”“东海救101”轮船长回忆,为避免救助船直接靠近引发二次危险,救援组决定采用“先固定、后转移”策略:由2名潜水员携带缆绳游至筏边,将筏体与救助船系固;随后通过吊机将筏体整体吊至甲板。
生命接力:分3批次转移遇险人员
由于单次起吊重量限制,救援人员需分3批次转移船员。首批4人被吊至甲板后,医疗组立即为其检查身体、更换干衣物,并提供热姜汤驱寒;第二批5人转移时,1名船员因长时间浸泡出现低温症症状,随船医生迅速实施静脉输液和保温处理;最后一批4人登船时已是次日凌晨1时,所有船员均无严重外伤,但普遍存在脱水、体力透支情况。
“这是我们今年第7次在长江口实施夜间救援,但风浪条件如此恶劣的案例极少见。”东海救助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为应对复杂海况,“东海救101”轮提前调整了压载水分布,将船首吃水增加至6.5米,以降低颠簸幅度;同时启动双舵系统,确保在强侧风下仍能保持航向稳定。
科技赋能:智慧救助系统立功
此次救援中,东海救助局新投入使用的“智慧救助决策平台”发挥关键作用。该系统整合了AIS船舶动态、气象海况、历史救援案例等数据,可实时模拟不同救援方案的风险系数。例如,在确定救援路径时,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推演出3条可行航线,并标注出暗礁分布、潮流方向等隐患点,最终选择了一条避开主航道、利用潮汐缓流的“安全走廊”。
“系统还自动匹配了最适合的救援装备清单,包括潜水员用的水下定位信标、船员用的自动充气救生衣等。”技术人员介绍,通过北斗短报文功能,救援组与指挥中心保持每15分钟一次的通讯,确保指令及时传达。
后续安置:心理干预与事故调查同步展开
10月9日清晨6时,13名获救船员被转运至上海外高桥码头,由船方接回安置。东海救助局已协调专业心理医生为船员提供心理疏导,并协助调查进水原因。据初步分析,事故或与货舱水密门密封失效有关,具体结论需待船舶打捞后进一步勘验。
“每次成功救援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救助能力的检验。”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中国海上专业救助力量已成功处置各类险情230余起,救起遇险人员1100余人,下一步将加强极端天气下的应急演练,并推动救助装备向智能化、无人化升级。
此刻,完成救援任务的“东海救101”轮已返回母港休整,船舷上“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艘曾参与马航MH370搜救、长江口两船碰撞事故处置等重大任务的“功勋船”,再次用行动诠释了中国海上救助人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