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中国海员市场正经历一场由技术升级、运力结构调整与人才供需错配共同驱动的结构性震荡。轮机员供需缺口持续扩大,散货船、集装箱船领域“一岗难求”;驾驶员需求因运力过剩与自动化技术普及承压;而海事院校毕业生激增,导致实习生薪资缩水、候船周期延长,部分船舶甚至要求实习生兼任服务生工作。业内专家指出,这一现象暴露了航运业绿色转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深层矛盾,亟需政策引导与行业协同破解。
轮机员紧缺:散货/集装箱船“抢人大战”白热化,薪资与技能门槛双升
供需失衡加剧,企业“抢人”手段升级
据中国海事服务中心最新数据,2025年暑期,散货船、集装箱船二管轮、三管轮供需比达1:3,新证三管轮缺口超20%。为填补岗位空缺,中远海运、招商轮船等头部企业派出招聘团队驻扎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院校,开展“现场面试+签约即奖1个月薪资”的专项招聘活动。
“我们一条18万吨散货船需要3名三管轮,但最近两个月只招到1人。”某民营航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张明向记者透露,“现在只能把二管轮临时调岗,或者从其他船舶抽调人员支援。”
供需失衡直接推高了轮机员薪资。资深三管轮月薪上限突破3500美元,较去年同期上涨12%;二管轮薪资达3800-4200美元,部分顶级船东甚至为船长级轮机员开出“年薪5万美元+绩效奖金”的优厚条件。
技术升级倒逼技能迭代,新能源船舶成“抢手货”
轮机员紧缺的背后,是航运业绿色转型的加速推进。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船企承接的LNG双燃料船、甲醇燃料船订单占比超40%,较2024年提升15个百分点。这类船舶对轮机员的技术要求显著提高——需掌握电喷主机维护、脱硫塔操作、碳排放监测等新技能。
“以前只要会修柴油机就行,现在还得懂电气自动化和新能源系统。”刚从某职业院校毕业的三管轮陈浩表示,“我花了3个月时间自费参加LNG船舶培训,才拿到上岗资格。”
为应对技术升级挑战,头部企业已开始与院校合作“订单式培养”。例如,中远海运与大连海事大学联合开设“新能源轮机订单班”,学生入学即签订就业协议,课程涵盖LNG动力系统、智能船舶监控等前沿内容。
驾驶员需求疲软:高职务“虚火”与整体低迷并存,运力结构冲击明显
结构性分化加剧,低职务岗位竞争激烈
与轮机员市场“高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驾驶员需求的整体疲软。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大副、船长岗位供需比为1:1.2,薪资同比上涨8%;但三副、二副岗位供需比达1.5:1,薪资下降5%-7%。
“现在三副岗位竞争太激烈了,我投了20份简历才拿到1个面试机会。”某海事院校毕业生李明向记者抱怨,“很多同学选择先考取水手证,积累资历后再转型驾驶员。”
运力结构调整是导致驾驶员需求分化的主因。受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影响,油轮、化学品船等特种船舶运力过剩,相关驾驶员需求减少;而自动化航行系统(如智能避碰、自动靠泊)的普及,则降低了对低职务驾驶员的依赖。
外资船东“全球调配”,国内企业“降本增效”
面对需求疲软,外资船东与国内企业采取不同策略。马士基中国区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公司已将驾驶员招聘纳入全球人才池,通过跨区域调配缓解中国区短缺问题;而部分民营船东则选择“降本增效”——将三副薪资从2800美元下调至2500美元,并延长晋升周期至36个月。
“现在一条集装箱船只需要2名三副,比以前少了1人。”某航运公司船务经理王磊透露,“我们还会优先录用有特种船舶经验的驾驶员,普通三副很难上船。”
实习生困境:薪资缩水、候船周期延长,服务生轮值成“潜规则”
供需严重失衡,实习生“毕业即失业”风险加剧
2025年,中国海事院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达1.2万人,但实习生岗位供需比却攀升至3:1。供需失衡直接导致实习生薪资缩水——平均月薪降至800-1000美元,较2024年下降15%,而资历较浅的正式水手薪资仍保持在1200-1500美元。
“我等了4个月才上船,结果月薪只有900美元,还不如在陆地上打零工。”某职业院校实习生张伟无奈地说。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公司要求他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并承担甲板清洁、餐厅服务等非本职工作。
行业“潜规则”曝光,政策重拳整治违规用工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低成本航运公司为降低成本,将实习生视为“廉价劳动力”。某航运公司内部文件显示,实习生需“自愿”签署《服务生轮值协议》,否则将影响后续晋升;而在社交媒体上,多名实习生投诉称“上船3个月未拿到工资,还被要求垫付伙食费”。
针对上述乱象,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已启动专项整治行动。8月15日,该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海员劳动权益的通知》,明确要求:
实习生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超时部分需支付1.5倍工资;
服务生轮值需与专项补贴挂钩,补贴标准不低于正式水手的30%;
对违规企业暂停招聘资格,并纳入信用评价体系。
破局之道:技术升级、政策引导与校企合作三管齐下
船员:提升技能,向“高端+跨界”转型
面对市场变化,船员需主动适应行业趋势。轮机员应优先考取LNG双燃料船、智能船舶资质证书;驾驶员可向特种船舶(如风电安装船、半潜船)转型,或考取海事律师、航运经纪人等跨界资质;实习生则应选择“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提前积累海上资历与外企实习经验。
企业:优化岗位结构,规范用工管理
航运企业需通过技术投入减少对低技能岗位的依赖。例如,引入自动化设备降低对低职务驾驶员的需求;建立“轮机员-驾驶员”跨岗位培训体系,缓解单一岗位供需压力。同时,企业应严格遵守实习生劳动权益规定,避免“义务劳动”争议。
政策:完善培养体系,强化权益保障
政策层面,需从三方面发力:
完善培养体系:出台海员培养专项补贴,鼓励院校增设新能源船舶、智能航运课程;
强化权益保障: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企业暂停招聘资格,并纳入信用评价体系;
推动税收优惠:落实海员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提升职业吸引力。
结语:转型阵痛中寻找新平衡
中国海员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是航运业技术革命、运力周期波动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动态博弈。短期看,轮机员紧缺与实习生过剩的矛盾仍将持续;长期而言,唯有通过“技术赋能+政策纠偏+校企协同”,才能实现行业供需的动态平衡与高质量发展。
正如国际海事组织(IMO)秘书长林基泽所言:“海员是航运业的灵魂,他们的权益保障与职业发展,关乎全球贸易的未来。”在这场转型阵痛中,中国海员市场正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