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4名来自金砖国家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外籍学员在厦门顺利完成“职业中文+职业技能”全链条培训,并通过中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正式领取由厦门海事局签发的国际邮轮船员证书。此次培训标志着全国首批金砖国家国际邮轮船员培训发证工作圆满落地,为国际航运业人才交流注入新动能。
创新模式:中文+技能,破解国际人才瓶颈
本次培训由福建海事局、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厦门港口管理局联合推动,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组建高校联盟具体实施。培训严格对标《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公约),结合金砖国家实际需求,创新推出三大特色模块:
职业中文强化:增设《国际船员岗位中文强化培训》课程,通过情景模拟、实操演练等方式,帮助学员掌握海事专业中文术语及日常沟通技能,降低语言障碍对工作的影响;
全链条技能培训:涵盖基本安全培训、客船船员特殊培训、保安意识培训、国际邮轮岗位技能培训等项目,确保学员具备从安全操作到客户服务的一站式作业能力;
中文考试认证:学员需通过中文版中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获得国际认可的邮轮船员证书,为后续在华或国际航线就业提供资质保障。
“培训内容既专业又实用,尤其是中文课程让我对未来在中国邮轮上的工作充满信心。”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学员李缘钱表示。
政策赋能:自贸区制度创新,打通国际人才通道
此次培训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与福建海事部门去年以来的一系列政策突破:
试点中文考试发证:率先探索全国首批外籍船员培训运用“中文”考试发证模式,打破传统语言限制,提升培训效率;
出台专项支持措施: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鼓励台港澳同胞和外籍人员来厦参加船员培训和申请证书的若干措施》,从培训补贴、证书申办、就业对接等方面提供全流程便利;
构建校企联盟生态:推动航海院校与船员外派机构签署《厦门校企联合培养外籍邮轮船员框架协议》,形成“培训-考证-就业”一体化体系,完善国际邮轮船员培养生态链。
“政策支持让我们能够快速对接国际市场需求,为金砖国家学员提供高质量培训。”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院长杨神化说。
行业反响:填补人才缺口,助力金砖合作
服务国家战略:培训响应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人才交流深化国际合作,为金砖国家现代化发展提供航运人才支撑。数据显示,国际邮轮行业对多语种、复合型船员需求旺盛,此次培训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学员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拓宽职业路径:学员施勇胜(印尼)表示:“培训后我有机会成为国际邮轮服务员,薪资水平比国内同类岗位高出30%,未来职业发展更广阔。”据统计,参与培训的学员已收到多家国际邮轮公司的录用意向;
促进文化互鉴:培训期间,学员们通过参观厦门海事博物馆、体验中国传统航海文化等活动,增进了对中国航运业的了解。“这些经历将成为我未来工作的宝贵财富。”来自巴基斯坦的学员阿里说。
未来展望: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
厦门海事局船员管理处处长陈立祥表示,下一步将深化产教融合,优化外籍邮轮船员培养模式,扩大培训规模,计划年内再培养50名金砖国家学员,为国际航运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局长张慧琼透露,将依托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持续提升外籍人员来厦培训、考证、就业便利性,探索建立“金砖国家航运人才数据库”,助力厦门打造国际航运中心节点城市。
结语
全国首批金砖国家国际邮轮船员培训发证工作的完成,不仅为国际航运业人才交流提供了“中国方案”,更彰显了中国在推动金砖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中的责任担当。随着更多外籍学员通过培训走向国际舞台,中国航运业的国际化进程将迈出坚实一步。
上一篇:无
返回列表